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公开 >信息公开目录 >部门信息公开 >民政局 >法规文件
索引号: 330726000000/2024-64464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 县民政局
生成日期: 2024-05-31 主题分类: 组配分类: 部门规范性文件
公开形式: 网站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浦江县民政局 浦江县财政局关于印发《浦江县临时救助实施细则》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4-05-31 15:40 浏览次数: 来源:办公室(法规科)

为规范我县临时救助工作,提高救助资金使用效率,根据《浙江省民政厅 浙江省财政厅转发民政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临时救助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浙民助〔201877号)和《金华市民政局 金华财政局关于印发金华市区临时救助实施细则的通知》)(金市民〔201929号)的有关规定,结合浦江县实际,制定本细则

一、适用对象

本细则适用于浦江县户籍人员居住在浦江县并持有《浙江省居住证》的人员困难发生在浦江县区域内的其他流动人员。

(一)临时救助实施分类救助,具体分为四类对象。

一类对象:最低生活保障家庭

二类对象: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

三类对象:除一、二类对象外,因就医、就学及其他突发事件造成家庭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浦江县户籍人员;

四类对象:居住在浦江县并持有《浙江省居住证》的人员困难发生在浦江县区域内的在就学学生突发意外事件发生在浦江县的其他流动人员。

(二)以下情形按照相关规定执行

因交通事故造成基本生活暂时出现困难的家庭,符合《金华市区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办法》(金政办发〔201833号)规定的,按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办法规定提供救助,同一事由不再重复享受临时救助。

当年已享受“福彩暖万家”助学项目、慈善助学项目以及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助学项目的,同一事由不再重复享受临时救助。

符合生活无着流浪乞讨救助条件的人员,由救助管理机构按有关规定提供救助。

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需开展紧急转移安置和基本生活救助,以及属于疾病应急救助范围的,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二、申请条件

根据不同的致困条件,临时救助分为支出型临时救助和急难型临时救助两类。

(一)致困条件

1. 支出型临时救助:因医疗、教育等生活必需支出突然增加、超出家庭承受能力,导致基本生活一定时期内出现严重困难的家庭。

2. 急难型临时救助:因遭遇火灾、交通事故等意外事件及其他特殊困难等原因,造成主要劳动力伤亡或家庭财产重大损失,导致基本生活暂时出现严重困难的家庭和个人。

(二)家庭经济条件

一、二、四类对象申请临时救助无需开展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三类对象申请临时救助需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1. 收入条件:家庭成员自申请之日前12个月的家庭可支配收入减去医疗、就学等支出金额,实际生活水平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水平。

2. 车辆条件: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名下无生活用机动车辆或仅有一辆价值在10万元(含)以内的生活用机动车(车辆价值以车辆购置税发票中计税金额为准)。

3. 住房条件: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名下无非居住类房屋(如商铺、办公楼、厂房、酒店式公寓等),但有居改非房屋兼做家庭唯一居住场所的除外;城镇居民家庭成员名下仅有1套住房或无房,或者有2套住房,但人均建筑面积低于统计部门公布的上年度当地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农村居民家庭除宅基地住房、统一规划的农村新村住房外,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名下无其他商品住房。

4. 工商条件: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在各类企业中认缴出资额累计不超过15万元(含)。

5. 货币财产条件: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货币财产不超过当地年低保标准的2倍。

6. 供养人条件:申请对象非共同生活的供养义务人,家庭财产需符合本细则规定的车辆、住房、工商、货币财产四项条件。

三、救助标准

临时救助根据申请家庭或个人的困难程度实行分层分类救助,确保重点对象重点救助,救助资金不得用于各类走访慰问活动,不得平均发放或年底突击发放。具体救助标准如下:

(一)支出型临时救助

1. 家庭成员因患病导致医疗必需支出突然增加超出家庭承受能力,医疗费用在扣除医疗报销、医疗救助及其他救助后,按下列标准给予临时救助:

本条款仅适用于一、二、三类对象。

一类救助对象,申请日前12个月家庭自行承担医疗费用总额超过5000元的,按总额的50%给予救助,最高救助金额不超过家庭人口乘以浦江县月低保标准的6倍。

二类救助对象,申请日前12个月家庭自行承担医疗费用总额超过10000元的,按总额的30%给予救助,最高救助金额不超过家庭人口乘以浦江县月低保标准的5倍。

三类救助对象,申请日前12个月家庭自行承担医疗费用总额超过30000元的,按总额的10%给予救助,最高救助金额不超过家庭人口乘以浦江县月低保标准的4倍。

2. 接受全日制高等学历教育(不含研究生以上、军校生)期间,一学年就学相关费用超过5000元的,按下列标准给予救助:

本条仅适用于一、二类对象

一类救助对象,给予一学年3000元救助金。

二类救助对象,给予一学年2000元救助金。

(二)急难型临时救助

1. 因遭遇火灾、交通事故等意外事件导致家庭主要劳动力致伤、致残、致死造成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的,按下列标准给予救助:

一类救助对象,致伤、致残导致生活自理出现困难需要照护的,按家庭成员人口乘以浦江县月低保标准3倍给予救助;死亡的按原家庭成员人口乘以浦江县月低保标准9倍给予救助。

二类救助对象,致伤、致残导致生活自理出现困难需要照护的,按家庭成员人口乘以浦江县月低保标准2倍给予救助;死亡的按原家庭成员人口乘以浦江县月低保标准6倍给予救助。

三类救助对象,致伤、致残导致生活自理出现困难需要照护的,按家庭成员人口乘以浦江县月低保标准1倍给予救助;死亡的按原家庭成员人口乘以浦江县月低保标准3倍给予救助。

四类救助对象,致伤、致残导致生活自理出现困难需要照护或死亡的,给予不超过3倍低保标准的一次性临时救助金。

2. 一类、二类救助对象因火灾造成家庭财产损失巨大且唯一住房损毁无处居住的,除按前款标准给予救助外,参照自然灾害救助标准另行给予一次性倒损房屋修建补助,但最高救助金额不得超过家庭人口乘以低保标准的6倍。

3. 县委县政府认定的因其他特殊情形造成生活困难的家庭和个人,视具体情况给予一定额度的一次性救助,但最高救助金额不得超过家庭人口数乘以低保标准的6倍。

四、申请、审批程序和要求

1.申请方式:浦江县户籍的困难家庭或个人向户籍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救助申请;居住在浦江县并持有《浙江省居住证》的困难家庭或个人向登记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救助申请;困难发生在浦江县区域内的在就学学生向学校驻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救助申请;突发意外事件发生在浦江县的其他流动人员向突发意外事件发生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救助申请。

2.申请材料:申请临时救助需提供家庭成员身份证、填写《浙江省困难群众“一件事”救助联办申请表因病申请临时救助,需提供申请日前12个月医疗费用结算单据因学申请临时救助,需提供《入学通知书》或学费发票

3.审批要求:突出救急、救难特点,急难型临时救助在紧急情况下按照先行救助原则直接给予救助,并在急难情况有所缓解后补办相关申请审批程序;支出型临时救助要严格按照申请、受理、审核、审批程序,规范落实各个环节的时间节点和工作要求,重点核查医疗、就学等生活必需支出情况。临时救助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进行审批并在显著位置进行公示,同时级民政部门备案。

申请材料真实性存在异议、申请对象家庭情况较为复杂等情形外,民主评议不再作为必须程序。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均要通过省级社会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办理临时救助的申请审核以及审批业务。

申请人一年内申请临时救助原则上不超过2次,同一事由不得重复申请。情况特殊的,经县级民政部门认定后一年内可给予两次临时救助。

五、工作机制

(一)部门协调机制。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临时救助的受理、审核、审批和日常管理工作。对临时救助工作中遇到的重大生活困难和特殊情况,可通过县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制度,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协调确定。

(二)资金保障机制。县财政每年按常住人口人均不低于4元的标准安排临时救助资金,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临时救助需求适时进行调整。

(三)社会参与机制。加强临时救助与慈善救助的衔接,鼓励、引导慈善组织培育发展以社会救助为主要内容的慈善项目,逐步承接政府救助之后的二次帮扶、精神关怀、社会回归等转介服务。社会工作基础好、服务机构培育较为成熟的,可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积极引入社工组织和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向临时救助对象提供专业的救助服务。

(四)监督追责机制。县级民政部门应当联合财政部门建立临时救助资金管理使用绩效评价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健全完善责任追究机制,区分主观故意、客观偏差和改革创新等不同情形,对主观故意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对客观偏差、先行先试造成的失误,从轻、减轻或免于追责。

本实施细则自202361施行

浦江县民政局  浦江县财政局关于印发《浦江县临时救助实施细则》的通知.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