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330726JD040000/2024-61675 | 文件编号: | 发布机构: | 前吴乡 | |
生成日期: | 2024-03-15 | 主题分类: | 组配分类: | 乡镇动态 | |
公开形式: | 网站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宗功丕著锺麟趾 祖泽长绵起凤毛
编者按
编者按:吴溪吴氏先祖自唐中始迁壶源江新田里,至第四世唐乾宁初(894)迁居浦阳江大麦山下尊仁里,成为老前吴村始祖,此段浦阳江也因此叫吴溪。宋末吴渭创“月泉吟社”于此;吴莱归隐著书于深袅山中,地以人传耳,宋濂赞其文:“浦阳之文自先生始大盛而正”。自古而今,前吴人杰地灵,明贤辈出,文化底蕴浓厚,是浦江诗画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前吴乡党委政府为挖掘宣传弘扬吴溪文化,特推出《吴溪文化》专栏,着重介绍吴溪文化代表人物和载地特色民俗活动等,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今天重点讲述于氏宗祠的历史故事,于氏宗祠位于前吴乡罗源村,国家3A级“民生花海·罗源梯田”旅游景区内,也是罗源村重要的文化场所,其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列为浦江县第一批文保点。

宗祠承载着一个家族荣辱兴衰,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宣扬家教族规的重要场所,是根脉文化的聚集地,是家族的象征和中心。其所承载产生的祠堂文化既蕴涵淳朴的传统内容,也埋藏深厚的人文根基,它涵盖多方领域,是中国重要的传统文化。
迁居浦江 七星世家
浦阳于氏始祖汪是唐显庆太子太师志宁从侄,官至秘书监,因武氏之变燕居林泉,唐开元间迁浦阳双溪石明堂(今岩头镇夏泉村),因爱名山秀水,遂家焉。天宝末年“安史之乱”,其子夐以亲老乞休,即浦阳于氏谱载讳平者也;生四子:颇、䪹、頔、顷,頔字允元(即太叔),自幼聪敏,英朗宏达,刚方博厚,才可以捍大患,学可以拆群疑,以政绩为朝廷所重,官至司空平章。頔生四子:正、方、敏(逸仲)、季友,頔子逸仲,讳洋,号元度,六府君。其子伯昭,号元真;伯昭生暠、字志远、号汉公。暠生四子立、璧、房、淸穆。长子立迁巧溪下于、檀溪柘树;次子璧迁诸暨茨坞,为茨坞于氏祖;三子房生二子,世封、正封;至世封子浦迁西溪临浦巷,越数世分迁各地;正封生二子:廷淮、廸,廷淮迁深溪、后迁郑宅广明,金东区下于,廸迁兰溪,谱牒中有三迁聚族之说。有郑海正诗为证:“门闾高大汉于公,治狱仁洪世显荣。累朝文武褒封叠,历代英贤礼乐崇;婺州廉宦源绵远,浦邑蕃宗脉亘隆。三迁聚族居鱗族,环溪映影瞰巍峰”。叶伯常在“于谱明宗”诗中也写到:“正明定分树伦纲,宗谱森然世系藏。创业每思周武达,振绪远因汉相昂。忠孝满门标史册,义贞奕叶播词章。三迁聚族左溪美,箕求洪绍祝文昌”。由此看来浦阳于氏聚族之处在左溪。从滨以后,浦阳于氏在人口上开始繁衍昌盛,当时浦江有“东郑西吴,南于北戴” 之称,为浦阳望族。其后裔又分出许多支派来。
于氏迁居之后人才辈出,五世祖于暠,长于文采,可惜生不逢时,遇上五季之乱,常年战争,民不聊生,便决定终生不出仕,但他的后代却都是人杰。于立、于璧都是天禧(1017-1021)进士;三子于房,登景祐四年(1037年)进士第,累官尚书屯田员外郎、通判应天府南京留守司;于房的弟弟于清穆亦以才华闻名,但后来出家为僧;于房的儿子于世封、于正封都于庆历二年(1042年)登进士第,人称双璧。三代七人杰,所以于氏又称七星世家。宋仁宗赵祯为褒奖于氏一门三代七人杰,于庆历五年五月七日,命中书科王素书《于氏七星》四字。为了这一荣耀,于世封弟子治平御史方蒙,曾经整理了七人文辞,合并为《七星集》,可惜的是现在留存的只剩下于暠的《洗钵池记》,于房的《左溪齐云阁》,于清穆的《普安禅院记》及于正封的《刘駉传》四篇文章。

祠堂坍塌 再建宗祠
浦阳于氏第十三世,于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从浦城西溪临浦巷迁到三都罗源,即罗源始祖于煌(讳炳),距今已经有700多年。于氏在迁徙后480余年一直没有建祠,直到至第28世,清乾隆廿二年才在罗源水堆山脚建了三进三开间的宗祠。一百多年后,祠堂因白蚁危害,年年修葺,面临倒塌的危险。1932年,村里人便提议在七十田来重建宗祠。是年建成寝室一进、厢房二间,次年建造中厅、门厅分三开间三进,所以现在我们看到的祠堂并不是最初的于氏宗祠。祠堂从重建到现在差不多87年,所以保存的都十分完整,加上重修过,油漆色彩还是十分鲜亮。于氏祠堂的牛腿有点不太一样,一般祠堂大多是骑马,于氏宗祠有骑狮子、麒麟的,后经查询书籍典故,发现大多为封神榜上的人物。

一进门厅上方的牛腿就是闻聘、蒋雄,坐骑为青骢、乌骓,是封神榜上五岳正神其中之二。再往上看,发现月梁之上屋檐之下还有两个蹲着的人物雕像,原本只是支撑用的部件,但为了美观,还是花心思做成了雕刻。祠堂的大门上画着秦叔宝和尉迟恭的画象,手执如意,象征“如意吉祥,百事和顺”,门两边立有两个“石鼓”及一幅楹联“奎章群赓联双璧;宸翰亲书赐七星”,讲的就是于世一门三代七人杰的荣耀。
进门后突然眼前一亮,是一个保存完好的戏台。戏台柱上写着“三千世界书二拍,百味人生戏一台”,戏如人生,这应该是最适合戏台的对联了。
对联上方刻的是王魔、文殊菩萨,雕工精细。戏台两侧是观戏楼,每年的中秋节村里会请人唱大戏,村里热热闹闹,这也是老人们最喜欢的节目了。戏楼的墙上则是于姓历朝历代的名人,尚书于房,于正封赫然在列,还有其它于姓名人,如三国虎威将军于禁,清朝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等一些大家熟知的人物。
戏台东侧墙壁还开有一扇侧门,称为逆水车门,上方书“源远流长”,寓意子孙绵延,这也是古时先辈们最看重的事了,中华传统正是如此。
中厅是奎映堂,上方高挂的就是“七星世家”红匾,两旁还有尚书第、大学士匾,记录着于氏的辉煌。
另外还立有两进士、斗望名宗、星曜璧奎四匾。村民说现在的这些牛腿和匾也有一段自己的故事,为了保护这些传下来古物,所有牛腿和梁上的雕刻都曾被糊上烂泥封存,但匾额还是都没能保存下来。

岁月如歌 守正创新
2002年,祠堂油漆剥落,墙、梁、柱多处损坏,有坍塌之危。村里便成立修缮理事会,为抢救先祖遗产,族人慷慨解囊,将墙壁冲洗重描新壁画,八只牛腿和雕刻,精心去掉烂污泥后冲洗如新,对椽、梁、柱以烂换新,进行全面修理,整个宗祠重新油漆,重建厢房一间。2014年,“于氏宗祠”列入浦江县百幢历史古建筑修缮工程,除县里资金外其余均由族人筹资,于2015年建为罗源村“文化礼堂”。祠内重上新牌匾八块,就是说祠堂里的匾都是四年前所做。2018年被列为浦江县第一批文保点。
美丽乡村建设以来,罗源村通过农房外立面改造,,以七彩颜色粉刷农房外墙,改变了原来家家户户白墙黑瓦的传统色调,成为了“中国第一个彩色山村”,后续又开展了四边三化、截污纳管、城乡一体化饮用水等项目,让整个罗源村面貌品质都大改变大提升,深厚的祠堂文化和优美的风景,造就“中国第一3D村”,成功创建3D罗源景区,让小小山村走红全省、全国。

清朝乾隆1757年,于氏一建宗祠,损毁后于1932年二建宗祠,其后又多次修缮祠堂,从这一点就可以看的出古往今来于氏一族对血脉传承的看重,是儒家传统文化的象征,也是吴溪文化的部分缩影,简单说就是“合”、“和”、“孝”、“义”、“勤”。
信息来源:党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