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消息(通讯员 傅轩)“这个是怎么加工的呀?”“这种产品一天可以做几米,加工费是多少?”近日,在郑宅镇龙源村来料加工“共富工坊”,30多名妇女边咨询边学习来料加工产品的制作。村妇联干部周根花、陈小燕等人拿着细绳、珠串等来料加工产品与村里的姐妹面对面交流、手把手教导,传授指尖技艺。
来料加工业能有效解决家庭妇女、闲散劳动力的就业难题,是帮助百姓实现增收的富民产业,也是政府推动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县妇联坚持党建带妇建,紧扣家庭妇女共富这一目标,以“一镇一工坊、一镇一特色、一镇一品牌”为工作抓手,全面推进来料加工共富工坊建设,不断扩大来料加工产业的辐射面,形成示范引领、梯次开花的生动局面,助力妇女增收、促进共富。
张仙婉是花桥乡外黄宅村村民,自从有了来料加工共富工坊,她十分开心。“一天能赚100多元,我走路不太利索,也不会骑电动车,在家门口有钱赚,真的很高兴。”
来料加工共富工坊一推出,就凭借其就近就便、门槛低的优势,受到广大妇女认可。我县以“一镇一工坊”的建设要求,进行全域化推进,按照“示范引领一批、规范提升一批、合理新建一批”工作思路,县、乡妇联注重因地制宜,在工坊选址、项目对接、人员动员、工坊运维等方面进行全链接、精细化服务。目前,我县15个乡镇(街道)共建来料加工共富工坊23个。
共富工坊在实际创建过程中,并非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秉承了特色化建设的理念。以“一镇一特色”为建设标准,根据不同乡镇(街道)的产业优势、区位优势、组织优势等,建设不同类型的特色来料加工共富工坊。
前吴乡因其位于饮用水源保护区,经济发展受限,乡党委政府一直在探索饮用水源保护区发展突破之路,来料加工共富工坊使其找到了突围方向。围绕企业、村集体、农户三方共富目标,该乡建设“融义接杭型、百镇共建型、家庭工厂型”三类来料加工共富工坊共4个,助150余人“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加工费收入达1万元以上。
“端午节前,我与白马镇一家企业对接香囊来料加工业务,半个月内交货,加工费达6万元。目前正在洽谈的一个外贸加工订单,加工费有望达80万元。”省巾帼建功标兵、浦江十字花非遗传承人何明园满脸喜悦地说。她以普及、传承、创新传统女红为己任,线上线下教学双管齐下,以技艺带动学员创业就业,从业人员从十几人扩展到了100余人,年均加工费在100万元以上,成功实现非遗产业化。
“作为传承人,必须创新思维,根据市场需求做大做强非遗手工艺。”何明园说。
何明园简短的一句话,道出了共富工坊能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市场化经营。县妇联以“一镇一品牌”为建设模式,坚持“市场需求为导向,提低扩中为要求”,创新探索来料加工共富工坊市场化经营模式,打造了“文旅+来料(来单)加工”“浦江非遗+来料(来单)加工”“直播+来料(来单)加工”等新模式。
下一步,县妇联将进一步推进来料加工共富工坊建设,帮助更多的百姓实现共富梦想,为稳经济促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共同富裕贡献巾帼力量。
信息来源:今日浦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