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浦江资讯 >浦江要闻
郑宅强村富民集成改革打造共富硬核
发布日期:2022-12-31 08:47 浏览次数:

本报消息(记者 王卫英 通讯员 魏玖红 吴根磊)“我们以家风转化、资源挖潜、合作共享等三种模式为总牵引,持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增收。”郑宅镇党委书记金灵占说。

截至11月,郑宅镇村级经营性收入达1598万元,同比增长13%,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村、100万元以上村占比分别达80%、40%。今年,郑宅镇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入选浙江省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实践试点。

“好家风”激发共富活力

郑宅镇创设家风体系,稳定发展环境,充分挖掘“江南第一家”郑义门168条家规的文化底蕴,着重突出人民主体地位,以党建创新引领基层治理,推行“好家风指数”评价体系,通过“事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奖惩有决断”,成功打造共建共享共治共富的乡村治理新格局,社会发展环境愈发稳定。

“选树榜样典型,厚植精神沃土。”金灵占说,该镇首创“好家风评价”体系带动全镇精神文明建设,定期举办“好家风”家庭、“尚义婆媳”“孝义青年”等孝义“好家风”系列评选表彰活动,通过“评、选、晒”,宣传良好家风,弘扬社会正能量,诚信致富氛围愈发浓厚。向县、镇两级“好家风”家庭以及行政村发放专项信用贷。截至目前,全镇970户家庭共获授信1.41亿元,家庭农场、水上渔宿等市场经营主体数量增速明显。同时,获得1亿元授信的15个行政村解决项目启动资金的燃眉之急,各类增收项目接连落地动工。“好家风信用贷”被评为第五届浙江省公共管理创新案例优秀奖,强村富民成效愈发显著。

统筹资源优化共富格局

郑宅镇还因地制宜挖掘潜力,激活村级造血功能,大力推进“村村有项目,村村能造血”行动,因地制宜摸索出集体种养、物业经营、乡贤反哺、众筹创意等15个产业“造血”类型,原本坐等靠要的“穷村”蝶变为产业兴旺的游乐村、民宿村、物业村。目前,全镇已建成村级造血项目115个,投资总额1.2亿元,实现收益1500万元。

整合挖潜盘活乡村闲置资源,全力推进地区共富,实现集体增收。该镇前店村出租闲置红砖厂地块,用于开办驾校,每年营收76万元;青山村出租石料场地块,开发建筑垃圾再生利用项目,年增收250万元;寺后村利用荒地培育富民产业,带动本村农户种植80亩洛神花,每亩收入6000元,洛神花酒厂集体收益达30万元,带动村富民富同时化解了抛荒整治压力。

该镇探索“农村改革驱动”模式,结合古村落老区块保护开发,充分挖掘乡村多元价值,通过自营、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依法依规盘活闲置农房和宅基地。麟溪村作为省“浙农富裕”农房盘活数字化场景先行县级试点村,利用连片老民居引进开元一然公司投资3000余万元,将100余间老宅统一修复、改建为27幢独门独院的古镇主题民宿,带动经济增收。

合作共享扩大共富效应

做大做强镇村集体公司,发挥龙头带动作用。郑宅镇统筹镇、村、企多方资源做大资产、增加盈收,从镇村合作到村级入股再到镇村企合伙的渐进式转化,使财富积累产生“乘数效应”。通过招拍挂取得三郑众鑫大楼和前店综合大楼地块,打造总面积3万余平方米的商业综合体,建成后年租金超过800万元,将“一锤子买卖”变成“一辈子保障”,集体经济公司固定资产实现50万元到1.5亿元的指数型增长。

此外,郑宅镇逐村起底找资源排项目,按照产业相近、优势互补原则,健全“文旅兴业、现代农业、工业产业、全域共富”4类党建联建模式,共同打造12个共建项目。参与“全域共富”党建联建的6个村合力共建综合大楼和小商品市场,投资入股的村每年保底可获5万元分红,还避免了农贸市场的同质竞争以及亚健康发展。

郑宅镇结合实际,探索出一套政府引导激励、市场调节、利益均衡、机制灵活的“富村带穷村”“强镇帮弱乡”“社会资本合作代建”等市场化运行模式。比如东明农贸市场项目探索“富村带穷村”模式,7个山区薄弱村与集镇所在地有历史渊源的东明村结成共富联盟,各村出资5万元认购东明村农贸市场摊位经营权,每年实现租金收入1.5万元。

(编辑:王卫英 魏玖红 吴根磊)
信息来源:今日浦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