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海平(1901~1961)原名自积,字定善,又字士哲,号陶模,别号海萍,海平为常用号。前吴村人。生于1901年8月31日(清光绪二十七年七月十八日)。自幼患肺疾,体质羸弱,故立志研究医学、药学。1926年毕业于浙江公立医药专门学校药学科,初充杭州科发药房药剂师。后参加北伐行列,任东路军总司令部军医处上校科长、第十七路总指挥部军医处药科主任,随军转战西安、上海等地。终因体弱,脱离军伍回杭治病疗养。1933年东渡日本深造,入日本东京帝国大学专攻药学。学成回国后,任江苏省立医学院教授。
吴海平旧照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市场药品缺乏,便放弃教职,筹措资金,赴长沙筹办制药厂。诸事俱备,即将开工投产,岂料一场大火,厂房、原料及设备化为乌有。遂只身辗转至上海,经乡人陈丰镐介绍,入上海中法药房任药剂师。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公私合营上海天平制药厂徽章
1939年,在上海江宁路创办“天平药厂”,自任厂长。创建之初,集资二万元,股东十几人,每股一二千元不等,不足数由吴士槐承担。生产“乌乐宁”、“爱美西施”、“天平健身丸”、“安肺心”、“晕船消”、“红药膏”、“灭细菌”等药品,后又改制橡皮膏。未几,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占领租界,制橡皮膏所需之汽油被日军严格控制,经多次试验,改以松香替代,终获成功。1940年初,研制以氢氧化铝和硅酸镁为主要原料生产“胃去病”(后称胃舒平),试销不久,以疗效显著,供不应求,驰誉海内。
1946年11月14日《新民晚报》(第4版)刊登的上海天平药厂“胃去病”广告
新中国成立后,天平药厂有较大发展。1956年公私合营时总资本达80余万元,为初创时资金的40倍。股东由十几名增至27名。职工人数120人,其中浦江籍占40%左右。“文化大革命”后改名为“上海第十一制药厂”。
上海天平制药厂厂址,今上海市普陀区江宁路994号
选自《浦江百年人物》(张解民 江东放 编著)
信息来源:县地方志编纂室(数字档案备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