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鸿声(1898~1927)谱名宏声,字子金,号腱脱。七里后郎村人。生于1898年4月9日(清光绪二十四年三月十九日)。自幼聪颖,励志读书。浙江省立第七师范学校毕业后,意欲升入大学,因拙于经济,而任教于本县浦阳、明强小学。楼鸿声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学生及亲友皆言教化宏深。1924年,时国家外受帝国主义欺凌,内受军阀统治,激起其爱国热情,常与同事黄天水、项朝壬,纵谈国是,抨击时弊,慷慨陈词:“复兴国家,此其时也,丈夫处世,岂可抱卷执笔砚而终乎?”1925年秋,约同志数人投笔从戎,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四期政治科学习。1926年10月,北伐军攻占武汉,将军校政治科移至武昌,改称中央军校政治分校(即武汉分校),楼鸿声任武汉分校训练部办公处职员
楼鸿声旧照
位于仙华街道后郎村的楼鸿声烈士故居
1927年4月国民党“宁汉分裂”,夏斗寅、杨森叛乱,进袭武汉政府。5月17日,原驻武汉西部的独立第十四师师长夏斗寅在蒋介石策划下叛变革命,与川军杨森部和第十五军军长刘佐农部进攻武汉政府。武汉分校奉命改编为中央独立师,配合叶挺所属部队迎击叛军。楼鸿声随军转战于纸坊、九江、崇阳,叛乱平定后,班师回武汉分校。致信同村张笔耕,寄赠革命书籍,对组织农民协会,建立农民自卫军,打倒土豪劣绅,提出指导意见。7月,汪精卫武汉政府公开背叛国共合作政策及反帝反封建主张,武汉分校遭解散,学生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军官教导团。教导团乘轮赴九江,准备参加南昌起义,因受张发奎阻挠而未赶上。在九江,教导团并入第四军,更名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第四军军官教导团,由第四军参谋长叶剑英兼任团长,楼鸿声任职于军官教导团第一营第三连。该团南下广州,参加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张太雷组织的广州武装起义,11月26日楼鸿声于行军途中牺牲。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授予革命烈士称号。
1927年5月24日,楼鸿声致友人张笔耕书信,原件现由浦江博物馆珍藏
遗孀倪冬梅,本县清末贡生倪望开(字熙人,号子建,1904年浦阳桥总董)长女,温柔和顺,贞静幽娴,育有二子一女均夭折。
楼鸿声书信手迹
县人石有纪与楼鸿声友情甚笃,于1932年重阳节赋《重阳节怀楼鸿声诗》一首:“秋月香花年又年,与君先后共南迁。也曾携手寻羊石,也曾缓步珠江边。黄花岗上吊先烈,自负英名气慨慷。胡儿未灭志未减,丈夫何用要生还。”情溢于辞。
楼鸿声烈士遗物
选自《浦江百年人物》(张解民 江东放 编著)
信息来源:县地方志编纂室(数字档案备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