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浦江资讯 >专题专栏 >三农服务专栏
水稻绿色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公示
发布日期:2017-11-20 09:02 浏览次数:

 

为了进一步完善水稻绿色操作技术规程,促进水稻产业发展,经研究,决定对《水稻绿色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予以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1、公示时间:从1120 日起到1126日止。

2、反映问题方式:在公示期限内,请有关单位和个人通过来信、来电、来访的形式,向县农业局反映该规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建议。

3、联系电话:84100829 

 

                                                        浦江县农业局

                                                         20171120

 

 

  

水稻绿色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水稻绿色生产的生态环境条件、种子及处理方法、育秧、移栽、本田管理、收获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水稻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NY/T391 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

NY/T393 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

NY/T394 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

3 术语和定义

3.1 水稻绿色生产

指水稻产地环境质量符合绿色食品有关技术条件要求,按绿色食品技术标准、生产操作规程实施生产和管理。

3.2 农家肥料

指各种有机肥料。它由含有大量生物物质、动植物残体、排泄物、生物废物等积制而成的。包括堆肥、沤肥、厩肥、沼气肥、人畜粪、绿肥、作物秸秆肥、泥肥、饼肥等。施用的农家肥必须经过高温发酵。

3.3 绿色防控

指采取农业防治、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理化诱控和科学用药等环境友好型方式控制水稻病虫害的植物保护措施,目的是确保水稻安全生产、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

3.4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就是以一种生物抑制另一种生物的防治措施,是降低杂草和害虫等有害生物种群密度的一种方法 ,是利用生物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用有益生物抑制有害生物,利用某些害虫的天敌达到以虫治虫的目的,利用生物制剂进行防治。

3.5 农业防治

运用各种农业调控措施,压低病原物数量,提高植物抗病性,创造有利于植物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虫草害发生的环境条件。

3.6 有机合成农药

由人工研制合成,并由有机化学工业生产的商品化的一类农药,包括中等毒和低毒类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可在A级绿色食品生产上限量使用。

4  产地管理

4.1 产地环境

4.1.1 大气

产地周围没有大气污染源,无有害气体排放。

4.1.2 灌溉水

灌溉水清洁,农田用水没有对该产地构成污染威胁的污染源。

4.1.3 土壤

产地土壤元素位于背景值正常区域,周围没有金属或非金属矿山,无农药残留污染,具有较好的保水保肥供肥能力。

4.2 农田基础设施

水稻产地相对集中连片,规划合理,规模种植。产地内路、沟、渠设置合理,基础配套设施齐全,田间路面整洁平坦。

4.3  管理及信息平台

4.3.1 产地管理

制定产地保护区管理办法,健全检验检测体系或依托具有一定资质的检测机构,加强水稻产地投入品、原料产品和环境的检验检测(评估水稻绿色生产管理技术产地准则见附录A)。

4.3.2 信息平台

建立基地信息台账,做到生产、管理、储运、流通信息可查询。

5 栽培管理

5.1 品种

选用高产、优质、多抗、适应性强的品种或组合,如甬优系列等,良种普及率 98 %以上。

5.2 种子处理

5.2.1 晒种

播种前选晴天晒种1d2d。晒种期间,每天翻动3次~4次,不要在水泥晒场、屋(台)面上长时间曝晒。

5.2.2 选种

用泥水选种,让饱满种谷自然沉降3分钟~4分钟,捞出上浮的瘪谷,用清水将种子冲洗干净。

5.2.3 浸种消毒

25%咪鲜胺乳油(使百克)2000倍液或25%氰烯菌酯悬浮剂2000-3000倍液,浸种24h48h后催芽播种。

5.2.4 催芽

将浸泡好的种子捞出、沥干,装入透气良好的袋中,进行保温或加温催芽。采取高温(3436℃)破胸、适温(25℃左右)催芽,即当种子有80%左右破胸时,将温度降到25℃左右催芽。破胸前每3h4h翻动一次,破胸后每1h2h翻动一次,防止闷种和烧种。

5.3 育秧

5.3.1 秧田

水田育秧:选择无污染、地势平坦、背风向阳、排灌方便、耕层深厚、土壤肥沃的稻田。每亩本田需秧田面积为7080m2。秧田要在冬前翻耕晒垡;播种前7d10d,翻耖灭草后,灌水泡田;播种前1d2d,排干田水,每亩秧田施用水稻专用复(混)合肥30kg;然后耙耖整平田面,达到面净、泥糊、肥融、田平(全田高差小于1.5cm)的要求。

塑盘育秧:每亩本田需秧田面积22m224m2。播种前2d3d备好床土,打碎过5mm孔筛作装盘和盖籽细土,每80张秧盘需备足细土100kg。其中:将60kg细土加入壮秧剂拌匀,覆盖农膜单独堆放,备作装盘土;其余未拌壮秧剂的细土作盖籽土。

机插育秧:每亩本田准备秧田面积20m222m2。早稻、连作晚稻常规水稻需塑盘2225张,单季晚稻杂交水稻需塑盘1215张。做到均匀整齐,茎部粗壮,青秀无病,无黑根枯叶。叶挺有弹性,盘根结实。秧苗插前床土绝对含水率35%~55%,插前均匀度合格率≥85%,空格率≤5%。起运苗时,秧块不变形、不断裂,秧苗不受损伤。

5.3.2 适期播种

适宜播种期根据种植制度而定,一般早稻3月下旬至4月初,单季晚稻5月中、下旬,连作晚稻6月下旬至7月初。

5.3.3 播种量

常规水稻本田用种量3.5kg4.5kg/亩,杂交水稻本田用种量1.5 kg2.0kg/亩。

5.3.4 秧苗管理

5.3.4 .1 温度管理

播种至出苗期,密封保温;出苗至11心期,注意开始通风炼苗。棚内温度不超过28℃;秧苗1.5叶~2.5叶期,逐步增加通风量,棚温到25℃,严防高温烧苗和秧苗徒长;秧苗2.5叶~3.0叶期,做到昼揭夜盖,棚温控制到20℃;移栽前全揭膜,炼苗三天以上,遇到低温时,及时保温。

5.3.4.2  水分管理

秧苗2叶期前原则上不浇水,保持土壤湿润。当旱晨叶尖无水珠时补水,床面有积水要及时晾床;秧苗2叶期后,床土干旱时要早、晚浇水,每次浇足浇透;揭膜后可适当增加浇水次数,但不能灌水上床。

5.3.4.3  苗床灭草

稗草出土后,可在水稻11心期用敌稗进行茎叶处理,每亩用20%敌稗乳油0.8L1L,对水250kg均匀喷雾,喷药后立即盖膜。

5.3.4.4 苗床追肥

一叶一心时,每亩用尿素4kg作“断奶肥”。移栽前 2d4d,每亩用尿素4kg5kg作“起身肥”,保持苗色青绿、叶片挺健清秀。

5.3.4.5 起秧

根据移栽时间和进度,要求做到随运、随栽,尽量减少秧块搬动次数,避免秧块变形或折断秧苗。

5.4 大田移栽

5.4.1 大田准备

5.4.1.1 整田时间

根据预计移栽时间,一般沙质土移栽前 1d2d 整田,壤土移栽前 2d3d 整田,粘土移栽前 3d4d 整田。

5.4.1.2 整田要求

根据茬口、土壤性状采用相应的耕整方式,做到田面平整,基本无杂草、无杂物、无残茬等残留物。田块内高低落差不大于 30mm;泥土上细下粗,细而不糊,上软下实;移栽前需泥浆沉淀,达到泥水分清,沉淀不板结,水清不浑浊。

5.4.1.3 渠系要求

沟渠配套,排灌方便。

5.4.2 人工插秧 

普通旱育秧小苗带土移栽,带土栽插,铲土厚度2cm左右;普通旱育秧大、中苗移栽,采取铲根拔秧,带泥捆把装运,铲根深度2.53cm;普通湿润育秧大、中苗移栽,直接拔秧捆把装运。宽行窄株栽插。基本苗的多少视稻作类型和产量水平而定,一般每亩早、连晚1.52.5万穴,单季晚稻1.52.0万穴;早、连晚每穴栽35蘖苗,单季晚稻每穴栽12蘖苗。

5.4.3  机械插秧

一般在秧龄 12d25d,叶龄 2.5 叶~3.5 叶时移栽,机插密度常规水稻株距12cm16cm,每亩插1.8万丛~1.4万丛,每丛2株~6株。杂交水稻株距22cm28cm,每亩插 1万丛~0.8 万丛,每丛 1 株~3 株。

5.5 肥水管理

5.5.1 施肥

5.5.1.1 用肥量

施肥总量与当地相同品种人工移栽大田的施肥总量相似,一般亩施纯氮 15kg18kg。磷钾等肥料用量应根据土壤肥力、品种需肥特性等情况酌情掌握。

5.5.1.2 肥料种类

按照各地生产资料市场及用肥习惯选择适宜的肥料种类,并根据营养元素纯量及所用肥料的标准含量折算成每亩用肥量。

5.5.1.3 肥料运筹

5.5.1.3.1 基肥:基肥占总氮量的 30%40%,结合大田耕整施用。

5.5.1.3.2 分蘖肥:分蘖肥占总氮量的 30%40%,分次施用。

5.5.1.3.3 穗肥:穗肥占总氮量的 20%30%

5.5.2 水浆管理

5.5.2.1 移栽期

浅水移栽,水层宜为 10mm20mm,栽后及时灌浅水护苗活棵。

5.5.2..2 分蘖期

间歇灌溉,水层以 20mm30mm 为宜,够苗期轻搁田。

5.5.2.3 拔节孕穗期

应保持 10d15d 20mm30mm 浅水层。

5.5.2.4 抽穗结实期

干湿交替,不可断水过早,确保青秆黄熟。

5.6 病虫草害防治

5.6.1 绿色防控

5.6.1.1  建监测点:定点定时调查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稻飞虱、螟虫、稻纵卷叶螟等主要病虫害发生危害情况。

 5.6.1.2 农业防治:①选用抗病品种,实施水稻“三控”施肥技术,创造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寄主和环境条件;②种植芝麻、野花等蜜源植物,保育寄生性天敌;③田边留草(花)、插花种植茭白、冬季种植绿肥,提高生物多样性,确保示范区生态均衡性,提高生态服务功能;④深耕灌水灭蛹防控水稻螟虫技术;⑤ 田间种植香根草诱杀控制水稻螟虫技术。

 5.6.1.3 生物防治:投放赤眼蜂100万头/亩;做好稻鸭共育治虫控害,在水稻进入分蘖拔节期后,在田间饲养一定数量鸭群,密度控制在1620/亩。

 

5.6.1.4 生态调控:合理进行间作或轮、套作,适当种植诱集作物,保留天敌栖息植被,实施稻田养殖等举措,丰富稻田生物多样性,降低害虫为害,提高土壤肥力,维持可持续生产。为了对水稻病虫害的天敌进行保护,在田间种植大豆、芝麻、茭白、绿肥等,建造天敌诱集和保育带。
 

 5.6.1.5 理化诱控:①昆虫性信息素诱杀二化螟、稻纵卷叶螟技术:每亩安装1套飞蛾诱捕器。②灯光诱杀害虫技术。每15-20亩稻田安装一盏杀虫灯,安装太阳能杀虫灯诱杀二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害虫。

5.6.1.6 科学用药: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及生物农药,对症下药,适期防治。(主要病虫草害防治允许使用农药及方法见附录B)严禁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或具有三致毒性(致癌、致畸、致突变)农药。

5.6.2 杂草防除

5.6.2.1 翻耕前除草:对杂草较多的空闲田,翻耕前用10%草甘膦进行播前灭草。

5.6.2.2 栽后除草

5.6.2.2.1 根据不同地区稻田的草相变化,选择相应的除草剂。

5.6.2.2.2  对直播田芽谷播后2d3d(生根后), 每亩用40%苄嘧丙草胺可湿性粉剂40g60g,兑水30公斤均匀喷雾;对移栽水稻,可在栽后6d7d,66750%苄系列除草剂80g100g和肥料拌匀后撒施,施药时灌水 30mm40mm,施药后保水 5d7d

5.6.2.2.3  稗草、千金子等禾本科杂草, 每亩用6%五氟氰氟草酯150毫升,兑水30kg-35kg均匀喷雾。喷药前排干田水,喷药后 1d2d 复浅水。

6 收获、运输、储藏

6.1 收获

90%以上籽粒黄熟后,统一收割机收获,切忌割青。收获后及时晾晒,以防霉变降低品质。水稻生产的副产品包括秸杆、稻糠、米皮糠等应综合开发、合理利用。提倡秸杆还田、严禁焚烧、胡乱堆放、丢弃和污染环境。

6.2 运输

运输工具应清洁、干燥、有防雨设施。严禁与有毒、有害、有腐蚀性、有异味的物品混运。

6.3 储藏

籽粒含水量13.5%(籼)~14.5%(粳)以下时入仓储藏。储藏的仓库要先消毒、除虫、灭鼠,不允许与其它物质混存。

 

 

 

 

 

 

 

 

 

 

 

 

 

附录A  评估水稻绿色生产技术准则

 

1、组织管理

由有关职能部门组成,建立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结合当地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建设实施方案和管理办法,具体承担技术指导和生产管理工作。

2、投入品管理

产地投入品、产地原料产品和产地的检验检测,实际运行二次以上,记录齐全。组织有关单位对生产中投入品使用及投入品市场监督检查和抽查二次以上(含),记录齐全。

3、监督管理

创建单位建立由相关部门组成的监管队伍,明确对产地环境、生产过程、投入品使用、产品质量、市场及生产档案监督检查或抽查责任,监督检查或抽查二次以上,记录齐全。

乡(镇)、村建立监管队伍,加强对产地环境、生产过程、投入品使用、市场及生产档案监督检查或抽查,监督检查或抽查二次以上,记录齐全。

4、技术培训

各相关建设领导小组成员、生产管理人员、技术推广人员、产业化经营单位负责人经过绿色食品知识培训,掌握了标准化基地建设要求、水稻绿色生产技术标准,培训记录齐全。

建立农户培训制度,保证每个农户至少有一个基本掌握水稻绿色生产技术标准的人。

5、经济效益

促进农民增收,亩均增收 50 元以上。

水稻绿色标准化产地创建成为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同时也促进了标准化生产基地主导产品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和市场化发展。

6、宣传报道

加强水稻绿色生产标准化技术宣传,通过微信、短信、电视等媒体做好宣传报道,提升水稻绿色生产产品市场知名度。


附录B   水稻绿色生产技术规程病虫草害防治允许使用农药种类、方法

使 、方

杂草

栽插田栽插后67d(活棵后)

亩用50%丁·苄系列除草剂80-100g和肥料拌匀后撒施。

杂草

直播田芽谷播后23d(生根后)

亩用40%苄嘧•丙草胺可湿性粉剂40-60,兑水30kg均匀喷雾。

杂草

稗草、千金子等禾本科杂草

亩用6%五氟•氰氟草酯150ml,兑水30-35kg均匀喷雾。

杂草

稗草、莎草及阔叶杂草

亩用54%苯噻•苄50-60g37.5%丁苄可湿性粉剂80g

二化螟

 孵化高峰期或低龄幼虫期

亩用34%乙多甲氧虫悬浮剂25-30ml,兑水30-45kg40%噻虫嗪氯虫苯甲酰胺10g,兑水50-60kg20%氯虫苯甲酰胺10ml,兑水50-60kg

稻纵

卷叶螟

12龄幼虫盛发期(稻叶初卷期)

亩用200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ml,兑水40-50kg喷雾。

稻飞虱

抽穗期百丛虫量达1500头~2000

亩用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10-12g20%呋虫胺可溶粒剂30g20%烯啶虫胺水剂2030ml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50g

稻瘟病

叶稻瘟在分蘖期喷药,穗稻瘟在破口抽穗期用药。

75%三环唑粉剂30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20g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15g

稻曲病

孕穗中后期

亩用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15g30%苯甲丙环唑乳油15ml10%井冈霉素150ml

稻纹枯病

分蘖期丛发病率在15%20%、孕穗期30%以上时。

亩用20%苯甲丙环唑乳油15-20ml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15g32.5%苯甲嘧菌酯30ml

恶苗病

 

25%咪鲜胺乳油2000倍液或25%氰烯菌酯悬浮剂2000-3000倍液

                                     


信息来源:浦江县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