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什锦,以什锦班为组织,以坐唱为主要表演形式,表演组织俗称“什锦班”。浦江什锦在清朝时就已经很流行了。清咸丰、同治年间,李源莲塘沿农民画师李维贤随太平军作画,曾创作风俗画《坐唱班》一帧,现存浦江博物馆,可见当时什锦在浦江已十分风靡。据1985年秋调查,从清朝同治初年到1969年,我县产生过不同剧种的什锦班在一千班以上。
新中国成立后,浦江什锦作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继续流行于民间,1964年城隍庙菩萨开光,聚会的什锦班就达120班。目前,浦江什锦仍有100余班活跃在浦江城乡。
浦江什锦的曲种有高腔、昆腔、徽戏、乱弹、滩簧、时调等,四十年代后在马剑、平湖等乡出现京戏和越剧什锦。其艺术表演形式多样、结构合理、分工明确,一般分正吹、副吹、鼓板、三弦、小钹、小锣等,除正吹不唱外,其余都分唱不同的角色。所用乐器,一般有先锋、笛子、梨花、吉子、徽胡、月琴、大钹、小钹、大锣、小锣等十几种。
浦江什锦班也时兴斗台。每逢庙会、神像开光、庆贺丰年等等,什锦班均要聚会斗台。演唱剧目根据不同的场合有严格区分。凡是喜庆场面、小孩满月、生日寿诞、春节迎龙灯时,什锦班都按不同寓意与内容选择表演节目,民俗色彩浓厚。
2012年,浦江什锦被列入第四批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