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由省诗联学会常务理事、学术部部长余荩主持,谢丹月、张笑蓉、傅瑜、洪锦费、徐中秋、楼立剑、邢会洪、徐正等先后发言,从各个角度、不同方面对浦江诗词现象进行研讨。对浦江诗教建设的成就和诗词创作,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
会上县委常委副县长郑文红对中华诗词学会、浙江省诗词学会、金华市诗词学会的领导能够参加浦江诗词现象学术研讨会表示感谢和欢迎,随后向上级领导作了总结与汇报。
一、浦江诗词现象的出现源于浦江深厚的历史文化。
浦江在万年前已经有人类在这里生息繁衍,在上山从旧石器是代迈向新石器时代,从洞穴走向广泛的平原,开始种植稻谷,吃上了白米饭。浦江自东汉兴平二年( 公元195年)建县至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历代名人辈出,素有“文化之邦”“诗词之乡”“书画之乡”,“水晶之都”“家纺名城”之称。 浦江秀丽的山川和纯朴的民风孕育了众多的文学之士,尤以诗词书画为著。
宋元明清,见诸 文字记载的诗词书画人物就有51人。北宋时,于正封曾书《左溪山碑》,笔势雄迈。宋末元初,“月泉吟社”征诗活动面及东南六省。宋末浦江人吴渭,延请遗民诗人方凤、谢翱、吴思齐等主持。至元二十三年春,以“春日田园杂兴”为题,征得诗2735卷,选中280名,并将前60名的诗汇为《月泉吟社诗》。为此,浦江在中国文学史上还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月泉吟社”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民间诗词集社。“月泉吟社”在《辞海》和《辞源》均列有词条。元代柳贯为诗文书法大家,《三希堂法帖》收有他的手迹,《柳贯集》影响深远。
明代的宋濂为开国文臣之首,为文学大家,《潜溪集》《浦阳人物记》等作品名声在外,《送东阳马生序》收录于中学教科书而让人熟悉,并因按江南第一家家规为明定律,亦使江南第一家闻名东南。次子宋璲,诗词书法了得,今故宫博物馆藏有他的行草《敬覆贴》。明清之际,以倪仁吉和蒋兴俦为著。才女倪仁吉工诗词、精书画;蒋兴俦(东皋心越)诗词书画篆刻俱佳,兼通琴道,于康熙十五年(1676)东渡日本,传授治印和书画技法、被奉为“日本篆刻之父”。 前辈流风余韵,影响及于后世。张书旂、吴茀之等以诗词书画享誉一方,张世禄、吴战垒等以深厚的文化功底影响广泛。
作为浙江中部的一个小县,数百年来诗词书画人才辈出,经久不衰,这是我们浦江的骄傲。诗词与书画下相互作用,相辅发展的,正是基于浦江这种深厚的历史文化为浦江诗词现象的产生发展提供了成长的土壤环境。
二、浦江诗词现象的出现源于浦江独持的文化精神。
在浦江众多的古典诗词当中,有众多的篇目写的是黍离、麦秀,在江南第一家等祠堂门楼两边我们看得最多的两个字是“耕读”,这告诉我们在浦江传着一种特殊的文化,一种独特的精神。这就是 “勤劳拼搏、尚学创新、团结包容、自强争先”的浦江精神的核心内容。浦江精神,是凝聚内化在浦江人身上的禀赋气质,是建立在传承历史文化精髓之上的精神丰碑,是延续浦江千百年历史的原动力,是一种信仰、一种追求,是一种形象、一种品牌,对内具有强大的聚合力,对外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正是因为这种精神的存在,浦江诗词瓜瓞延绵,生生不息。嵩溪诗社、玄鹿吟社、古城诗社、柳溪诗社等诗社在东乡相继活动,时常兴起一股诗词文化热潮。仙华诗社更是在傅明夫先生的着力推动下,于2002年开始了浦江县诗教工作。为全面落实诗教工作,成立了了县府办、宣传部、教育局、文化局、文联等单位为成员领导小组,由县文联牵头组织开展全县的诗词教育活动。从校园抓起,持续向农村、社区、企业、机关、家庭、景区推进,经过9年的努力,于2011年11月由中华诗词学会授予浦江县“中华诗词之乡”的称号。
正是由于这种文化精神的指引,县文联牵头组织的诗词教育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近几年的浦江县全力打造诗词文化品牌,着力开工建设月泉书院遗址文化公园,建设仙华度假村诗词雕塑园,诗词文化街区建设,连续开展县农民赛诗会活动,翻印整理有关古代诗文,组织编印浦江作者的《月泉诗丛》,为推进浦江县诗词之乡建设,在探索长效机制,持续开拓创新上,作出了全新的努力。
三、浦江诗词现象的出现源于浦江现实的诗词文化氛围。
一个地域诗词现象的兴盛是与当地的诗词文化氛围密切相关的。浦江历代以来的诗词文化现实是基于当时的诗词文化环境,而当代浦江在承继诗词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与当今的诗词文化氛围紧密相连。
一个县专门组织诗词建设领导小组,落实工作经费,明确牵头单位,推进诗词文化建设,提出每年诗词工作重点内容,组织诗词培训,开展诗词比赛,营造了良好的诗词文化氛围。各级诗词学会领导的与会,给浦江诗词现象起到了倡导作用,月泉书院工程建设项目的启动、仙华山的诗词文化古道、度假村诗词雕塑园等营造了浦江诗词现象的硬件环境,浦江县农民赛诗会活动的开展、金华市农民赛诗会活动的承办营造了浦江诗词现象产生的社会环境,诗词“五进”活动的开展打造了浦江诗词现象的工作环境,浦江报的征联大赛、《月泉》杂志的古体诗词栏目的开设,提供了浦江诗词现象的宣传环境,众多的诗社学社的创建成立,开展各项活动为浦江诗词现象提供了基础环境。
各种促进诗词文化扎根、发芽的土壤、阳光、水份、空气在浦江得到了充分的补给,《月泉诗丛》十部书的刊印,使浦江诗词现象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四、浦江诗词现象源于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景与希望。
创造新生活、享受新生活是文学艺术永恒的主题,浦江诗词现象源于对未来的憧景与希冀。享受改革开放成果、享受现代新生活,是要全力倡导社会新风尚,诗词文化现象的发展与繁荣,切实能够大力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努力形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气。
诗词文化倡导着一个传统。古典诗词里面有平仄有音律,有着传统的文学方式,严格的说是一种桎梏,宽松的表达是一种韵律。在守住传统的方面,诗词行家无论从学术上,在工作上在生活上,我认为肯定是一个典范。
但是无论格式如何,形式如何,传统承载的内容却总是随着时代而发展前进的。这就是诗词文化倡导的另一方面,这就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无论是机关部门、单位企业、农村社区、学校,还是我们个人,都要有创新意识,才能在工作中去不断突破。
首先我们将诗词文化要与各种文艺现象结合,要与书画文化结合,与音舞、曲艺结合,与根艺剪纸结合,增强诗词的受众面、影响力,而不只是为诗词而诗词。其实要打破诗词老化的陈旧的保守的框框,吸收一切有利于诗词发展的思想,繁荣发展诗词文化,为全面推进诗词繁荣点亮灯盏。再是要打破浦江的地域观念,做到立足浦江,做到走出浦江看浦江,面向全国面向世界,以更高和更远的地域来评估现有的工作目标。还有是要打破时间的束缚,从长远的发展的角度来思绪浦江诗词现象,对“打造浙中新城,建设魅为浦江”的推动,对“两富”现代化浦江建设的推动。
信息来源:浦江县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