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330726JD040000/2024-67646 | 文件编号: | 发布机构: | 前吴乡 | |
生成日期: | 2024-08-30 | 主题分类: | 组配分类: | 乡镇动态 | |
公开形式: | 网站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编者按
唐乾宁年间吴氏先祖迁至吴溪一带,历来尊师重教,吴溪文化逐步形成。南宋时期,前吴人氏吴师娘记录《吴氏中馈录》,成为中国最早的厨娘食谱。吴溪文化至元朝达到鼎盛,成为浦江诗画文化的最重要源头,吴渭发起月泉吟社,四方文人汇集,形成人数最多、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中国第一个农民诗社,编撰了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遗民诗社总集《月泉吟社诗》。吴莱归隐深袅江源,著书立说,得宋濂冒雪循迹拜师,逝后由宋濂为其编《渊颖集》。至近现代,在诗画、科技、医学、实业等各领域名士不断涌现,如著名作家茅盾小说《子夜》的创作原型“纺织先驱”吴士槐、“两弹一星元勋”吴自良、中国花鸟画大师吴茀之、中国浙派人物画的新一代领军者吴山明等杰出代表。“文以载道,成风化人”,前吴乡党委政府为挖掘宣传弘扬吴溪文化,特推出《吴溪文化专栏》,着重介绍吴溪文化代表人物和载地特色民俗活动等,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8月15日,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由县委宣传部、县文广旅体局、前吴乡人民政府主办,由县文化研究院召集的《吴氏中馈录》研究与开发利用暨“吴氏宋宴”复刻创制座谈会在前吴乡状元红博物馆召开。来自茶具器皿、茶叶制作、酿酒、糕点制作、特色菜制作等行业达人共商“吴氏宋宴”创制。县委宣传部部务会议成员张生壬、县文广旅体局党委委员冯阳标、前吴乡乡党委书记王东亮参加座谈。

会上,县文化研究院院长洪国荣介绍了《吴氏中馈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尤其是对《吴氏中馈录》作者的考略,提出了详实的学术见解,解开了800多年来其作者之谜;同时,也介绍了“吴氏宋宴”拟定菜谱(意见征求稿),为后续“吴氏宋宴”复刻创制提供理论支撑。来自各行业的代表对“吴氏宋宴”筹备提出了意见建议,为进一步挖掘、传承、弘扬浦江传统饮食文化建言献策。

会议指出,《吴氏中馈录》在中国历代饮食文化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影响,也是最具浦江辨识度的餐饮著作之一,对于它的研究和开发利用要站在弘扬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高度,凝聚起各行业优秀代表的家乡情怀,通力合作,办好“吴氏宋宴”,从而带动和激发浦江餐饮业活力,提高县域饮食文化的品牌影响力,推动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加快共同富裕步伐。同时,要进一步广募人才,加强学术研讨,与各地高校、餐饮方面的学者专家开展学术交流和课题研究,持续研究和深挖《吴氏中馈录》的文化基因,充分展现浦江璀璨的饮食文化。

前吴乡党委书记王东亮首先代表乡党委政府对大家百忙之中莅临前吴乡来参会表示热烈欢迎,并指出《<吴氏中馈录>及其作者考略》一文从“作者生活时代的历史要求”、“满足作者创作的三个基本条件”等角度论证了其作者来自前吴的厨娘,不仅解码了文化基因,更是丰富了吴溪文化内涵。前吴乡党委政府将以更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挖掘、研究、利用《吴氏中馈录》一书,不辜负这片土地上的先人留给前吴人的文化瑰宝,持续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各相关部门和行业要以“吴氏宋宴”复刻创制为契机,进一步统一思想,整合人才、资金、空间、技术、宣传、营销等要素,推动“吴氏宋宴”落地见效。同时,坚持市场主导原则,树立精品意识,不断守正创新,推出“既遵循古法制作,又迎合现代人口味”的菜品,“既能满足高档宴请,又能走进寻常百姓消费餐桌”的菜单,“既能有身临宋朝的极致体验感,又能持续输出浦江特色”的菜系,致力于从古籍中来,到市场中去,实现多方共赢。
信息来源:党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