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公开 >乡镇动态
索引号: 330726JD040000/2024-66554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 前吴乡
生成日期: 2024-07-26 主题分类: 组配分类: 乡镇动态
公开形式: 网站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吴溪文化专栏】轶事篇⑭:新茶人吴敬云与状元茶的故事
2024-07-15 21:26473阅读
发布日期:2024-07-26 09:40 浏览次数:

三茶融合闯新路  状元红茶开新局

编者按

唐乾宁年间吴氏先祖迁至吴溪一带,历来尊师重教,吴溪文化逐步形成。南宋时期,前吴人氏吴师娘记录《吴氏中馈录》,成为中国最早的厨娘食谱。吴溪文化至元朝达到鼎盛,成为浦江诗画文化的最重要源头,吴渭发起月泉吟社,四方文人汇集,形成人数最多、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中国第一个农民诗社,编撰了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遗民诗社总集《月泉吟社诗》。吴莱归隐深袅江源,著书立说,得宋濂冒雪循迹拜师,逝后由宋濂为其编《渊颖集》。至近现代,在诗画、科技、医学、实业等各领域名士不断涌现,如著名作家茅盾以其为原型创作了小说《子夜》的“纺织先驱”吴士槐、中国花鸟话大师吴茀之、“两弹一星元勋”吴自良等杰出代表。“文以载道,成风化人”,前吴乡党委政府为挖掘宣传弘扬吴溪文化,特推出《吴溪文化专栏》,着重介绍吴溪文化代表人物和载地特色民俗活动等,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祖陆羽在《茶经》开篇写道 :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南方浦江,诞生了万年上山文化,被明代开国文臣之首宋濂称为“天地间秀绝之区”。所谓“一茶一生态,一叶一致富”,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茶产业的发展,多次对茶文化、茶产业作出重要指示。今天讲述新农人吴敬云的十年茶业路。

据史料记载,位于浦江县的前吴乡种茶历史悠久,自古就是浦江著名产茶区之一,又是一项重要的农业支柱产业。明代万历神宗年间(1526)的《浦江县志》记载:“二都、三都、十四都、二十八都产茶”,这些地区就包括现在的前吴茶区。深袅山这里梯田错落,峰峦叠翠,云雾缭绕,地理气候条件得天独厚,山区溪谷里散落着100多亩原生态的野茶林,经过近百年的自然生长和农人驯化,成为不可多得的生态茶原产地。700多年前隐居于此的一代大儒吴莱就开始研究这里的茶叶,其门生宋濂就把产自这片山林的茶叶命名为“状元红”,从晚成斋主何长庆《吴莱茶赋》可考:“渊颖先生著书课读之隙,率一众弟子,作赋吟诗,谈玄论道,围炉品茗。‘瀹泉分玉乳,烙火试云花’,中有得意门生宋濂者,雅兴勃发,遂亲笔题其茗曰‘状元红’。状元者,人中之龙凤也。冠名其茶,乃谓瑞草之魁也。”也说明了产自深袅江源的茶叶品质为“瑞草之魁”。

十年耕耘艰辛路

2013年,吴莱的后裔子孙吴敬云放弃了城市的繁华,毅然选择回到生养他的袅溪深山,流转承包下袅溪村200多亩山地,整理翻新古茶基地建成浦江县黄金芽茶叶专业合作社,可以说也是继承了祖上遗韵。

吴敬云带领四乡八邻日夜劳作,在不破坏自然生态的前提下开荒修路、整地挖沟、移栽茶树,把所有的精力和金钱都投在了这片荒山里。山谷间沟壑遍布,适合茶叶生长的地方都是小面积零星分布,有的台地只能依靠羊肠小道通行,不少茶林因为无人管理而野蛮生长。开发古茶林前期,几乎没有收获,年复一年,辛勤耕耘后茶山再度飘香,古茶树重新焕发生机,吴敬云让原本冷清的袅溪山谷脱胎换骨,郁郁葱葱,焕发出重生的活力。

种茶的艰辛道不完,吴敬云夫妻俩携手做茶,看上去是甜蜜的事业,其实更是耐得住寂寞的创业伙伴。这十年他们风雨同行,他们早已把这片茶园当作自己的另一个孩子精心照料,同时也让他们成长为制茶的行家里手。黄金芽茶叶专业合作社成为浙江大学茶文化与健康研究会制茶联盟常务理事单位、中国茶叶学会教学供样单位。茶园管理是一项累人活,特别是每年清明抢“鲜”忙,为抢时间争速度,夫妻俩带领采茶工奔走山间抢采头茬绿芽,每夜熬到凌晨是常态,一直亲力亲为把控茶叶质量,每年都吸引杭州茶商提前预定,产自吴莱山的茶叶销往了全国各地。然而,相对于名气较大的西湖龙井茶、苏州碧螺春、黄山毛峰、武夷岩茶、云南普洱等茶叶,尚缺少一定的地域标识,可以说,茶叶品质好,享誉当地,走出浦江就藉藉无名。把茶产业做大,把名气做出来,是他们夫妻俩一直以来的梦想。

政府引导发展带

近年来,前吴乡深入践行“两山理论”,深刻领悟“三茶统筹”要求,坚持以茶文化为引领、茶产业为核心、茶科技为助推,大力发展茶经济,带动乡村振兴。吴敬云敏锐地感知到当地政府的扶持力度和经营管理模式适合自己黄金芽茶叶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模式。把前吴乡党委提出的“三营模式”运用到其中,不断强化集约化管理,加强与农业技术部门合作,进行专业指导和帮扶,提高茶园管理水平,引进现代先进的制茶设备和制茶工艺,不断提升茶叶的产质量。

2023年,在前吴乡政府指导下,黄金芽茶叶专业合作社开启新一轮转型升级。2023年12月9日,浦江县首家茶博物馆-状元红博物馆顺利开馆。同时,2023年国际茶会暨第四届国际山水茶席大赛成功举办,国内外众多茶艺能手和茶文化大咖第一次走进诗画浦江,融入水墨前吴。他们精心选择器具、铺垫、插花等茶席设计元素,通过对茶人、茶事、茶韵、茶意、茶境的诗意表达,推广前吴茶文化。在浙江素业茶叶研究院院长陈燚芳看来,品茗吴莱山茶的刹那间,感觉舌尖就会蔓延浦江山水气息。乡政府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茶兴农”,充分利用独特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大力发展古茶加工和研学、旅游等服务业态,形成集品茗研学、茶文化体验为一体的生态文旅产业良性循环。

状元红博物馆前身为1928年春创办的“戊辰春”茶栈,经过家族几代人传承,发扬传统制茶工艺,挖掘整理有关拓片牌匾、器具等珍贵茶文化资料,详细介绍浦江茶文化的“上山遗风、儒风传承、传统技艺、制茶器具”,并提供手工茶的制作体验。发展茶产业必须和旅游业相结合,深入推进茶旅融合,吴敬云以状元红茶叶博物馆为依托,通过辖区旅游点、茶基地研学、茶楼品茶和民宿等业态的跨界合作,政府负责提供更好的空间环境,让茶文化与茶产业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文化赋能致富经

相传清代的吴凤来连捷三科,一举成为进士,也与“状元红”有关。吴凤来自小聪慧过人,早年困顿于村乡,生计维艰。相传,一日备考科举十分劳累,只得小睡片刻,恍惚间,梦到先祖吴莱邀其品茗,谓之曰“尔有邦家材,却不必如我做归山隐,此有香茗三杯纾解劳累,祝尔科举连捷”,吴凤来遂将三杯香茗一饮而尽。梦醒后,顿感神清气爽,从此文思泉涌、下笔如有神助。在随后的县、府、京三级连科考试中,吴凤来以童生应诏,仅用八个月的时间,从童生到秀才、举人、进士,连捷三科,蓝袍未旧紫袍新,邑中传为佳话。吴凤来后历任知县、知州、知府,勤政爱民,官声卓著。后人闻此故事,赞曰:“一方绝胜,文脉承嗣丰隆,三杯香茗,科第擢甲顺通。”近年来,前吴乡政府和吴敬云通力协作,通过不断挖掘文化故事,以“吴莱文化”赋能茶产业,不断补全茶产业链条,强化品牌意识,培育“吴莱状元红”、“吴莱黄金芽”单品“双品牌”,目前两种茶叶单品价格相比较高,市场反响较好,切实提高了茶叶附加值。

吴敬云从茶叶合作社带头人转身为山村茶博物馆负责人,亦开始了新的征程,用品牌的力量开辟出山乡的共富之路成为更大的挑战。他不断完善馆藏实物,开展浦江古茶树田野调查,为古茶树建档立案,综合利用乡村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保护利用,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激发传统乡土文化活力。通过做好茶理念创意、茶模式创优、茶文化创建,进一步推动茶产业的融合、生态、共富发展,打造一杯独具浦江特色的“文化茶”。

浦江新近入选浙江省20个创意农业试点县,以茶席大赛、采茶节等创意农事旅游活动为载体,必将进一步激发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活力,让农村更美丽,让农民更幸福,让农业更兴旺。作为浙中地区第一座由民企运营的茶叶博物馆,状元红博物馆是浦江开启茶旅融合的新载体,不仅有深厚的文化积淀,还有独特珍贵的古茶资源,全新的地方茶文化展示中心与周围山野古茶林完美融合。这座美丽乡村里的茶博物馆进一步开放观念,延展户外展陈空间,不断吸引客商前来采购,也带来更多人为状元茶这片金叶子添彩,让村民享受共同富裕的经济红利。2023年吴敬云的“吴莱状元红”、“吴莱黄金芽”茶叶总产量达到2000余斤,总产值180万元。



信息来源:党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