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公开 >乡镇动态
索引号: 330726JD040000/2024-65526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 前吴乡
生成日期: 2024-06-28 主题分类: 组配分类: 乡镇动态
公开形式: 网站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吴溪文化专栏】轶事篇⑬:学习义乌发展经验:从吴溪先贤辉煌事迹中汲取创新力量
发布日期:2024-06-28 10:18 浏览次数:

编者按

唐乾宁年间吴氏先祖迁至吴溪一带,历来尊师重教,吴溪文化逐步形成。至元朝达到鼎盛,成为浦江诗画文化的最重要源头,吴渭发起月泉吟社,四方文人汇集,形成人数最多、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中国第一个农民诗社。至近现代,在诗画、科技、医学、实业等各领域名士不断涌现,如吴茀之、吴山明、吴自良、吴战堡等杰出代表。“文以载道,成风化人”,前吴乡党委政府为挖掘宣传弘扬吴溪文化,特推出《吴溪文化专栏》,着重介绍吴溪文化代表人物和载地特色民俗活动等,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1964年10月16日,中国自行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1963年秋,吴自良带领团队成功试制出超越苏联水平的分离膜元件,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安装了心脏,更让中国挺直了腰杆,让中国更有力量。60年沧海桑田,我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景。

值此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60周年之际,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吴自良之子吴康琪特地从美国回家乡探亲。6月5日,吴康琪一行在县委常委汪祖龙、前吴乡党委书记王东亮陪同下,到前吴村、三江楼博物馆考察,亲切地和吴氏亲人交流,听到熟悉的家乡话,看到久别重逢的故友,发鬓如霜的古稀老人激动不已。吴康琪先生讲述了父亲吴自良求学、工作经历以及自己与弟弟在美国的奋斗历程。王东亮书记向吴康琪一行介绍了家乡这几年的发展和变化,并表示在当下学习义乌发展经验的契机,不断从吴溪先贤辉煌事迹中汲取创新力量,弘扬科学家精神,对标义乌先进乡镇,致力于前吴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更上一层楼,吴康琪等人更是感慨万千,大为赞赏。

吴自良于1937年天津北洋大学工学院航空工程系毕业后,在云南垒允中央飞机厂、昆明中央机器厂任设计师,工程师。1943年赴美国匹兹堡卡内基理工学院冶金系学习获理学博士学位,后任该校金属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1949年任锡腊丘斯大学材料系主任研究工程师。1950年底听从新中国的号召,毅然回国,1951年任唐山交通大学冶金系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陶瓷所(后为上海冶金所)副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吴自良长期从事国家建设急需的,关键实用材料的研制和材料科学的研究。众所周知,研制原子弹,必须要有核材料。而核材料生产线最重要的就是它的“心脏”——一种叫做“甲种分离膜”的核心元件鲜有人知。“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研究方向。”抱持着这样的信念决心,吴自良投入到“甲种分离膜”的研制项目中。上海冶金所实验大楼第四层始终被严密封闭,他夜以继日,全身心投入研究整整三年。1963年秋,吴自良带领团队成功试制出超越苏联水平的分离膜元件。仅仅一年后,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1980年他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3年改称院士)。1984年获国家发明奖一等奖。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作为上海唯一的“两弹一星”功勋,一生以“天助自助者”自勉。“自强不息建功勋,‘两弹元勋’铸辉煌”是他一生最生动的写照。

近年来,前吴乡持续通过挖掘吴溪文化,从吴溪先贤辉煌事迹中汲取创新力量,在各项工作不断开拓创新,尤其是党建引领下的“三营模式”,在各村大抓发展的实践中取得巨大成功,各村在“莫名其妙”的想法中,开启了“无中生有”的尝试,最终实现资源整合的“点石成金”。依托前吴生态优势,大抓文农旅项目,深入实施“米、面、油、瓜、果、茶”“6个1”工程,通过文化赋能推出“吴溪十品”,一村一品格局基本形成,一批优质农产品乡相继推向市场,竞争力、占有率不断提升,大力推动了文农旅融合,带动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壮大。

吴自良院士长子—吴康琪,1953年生于上海,籍贯浙江省浦江县前吴村。1970年到江西省黎川县西城公社插队落户。1973年转回浙江浦江原籍落户。

1975年秋下乡知识青年招工,先后在浙江新安江浙西供电局、浙江衢州变电所工作。1978年春进入杭州大学外语系就读。1982年大学毕业后,分配至浙江农业大学教英语。1983年秋自费公派去美国留学。

在美国留学期间,先后获得语言学硕士和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自1988年开始,在美国从事计算机编程、网络安全、卫星通信、商务电子等计算机讯息工程。1999年起在波音飞机公司工作,从事航空电子学和系统工程研究开发,任高级工程师,于2014年正式退休。

次子—吴丹琳,1957年生于上海,籍贯浙江省浦江县前吴村。1970年选拔至上海市青少年体育学校进行篮球训练,并且于1974年代表中国参加在欧州举行的世界青少年篮球锦标赛。

1975年至上海理发工具厂当钳工,三年后去上海华东化工学院就读化学专业。1983年本科毕业后赴美国留学,于1987年获得化学博士学位。

经过短暂的博士后工作,1989年开始在美国多家医药公司和欧洲公司从事药品开发科研和管理领导工作,并且在多家跨国公司担任高级主管,于2019年退休。



信息来源:党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