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公开 >乡镇动态
索引号: 330726JD040000/2024-69186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 前吴乡
生成日期: 2024-10-25 主题分类: 组配分类: 乡镇动态
公开形式: 网站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吴溪文化专栏】轶事篇⑲:时隔七十载黄庭坚同族前吴章山黄氏举行圆谱庆典
发布日期:2024-10-25 09:56 浏览次数:

编者按

唐乾宁年间吴氏先祖迁至吴溪一带,历来尊师重教,吴溪文化逐步形成。南宋时期,前吴人氏吴师娘记录《吴氏中馈录》,成为中国最早的厨娘食谱。吴溪文化至元朝达到鼎盛,成为浦江诗画文化的最重要源头,吴渭发起月泉吟社,四方文人汇集,形成人数最多、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中国第一个农民诗社,编撰了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遗民诗社总集《月泉吟社诗》。吴莱归隐深袅江源,著书立说,得宋濂冒雪循迹拜师,逝后由宋濂为其编《渊颖集》。至近现代,在诗画、科技、医学、实业等各领域名士不断涌现,如著名作家茅盾以其为原型创作了小说《子夜》的“纺织先驱”吴士槐、中国花鸟画大师吴茀之、“两弹一星元勋”吴自良等杰出代表。“文以载道,成风化人”,前吴乡党委政府为挖掘宣传弘扬吴溪文化,特推出《吴溪文化专栏》,着重介绍吴溪文化代表人物和载地特色民俗活动等,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浦阳章山黄氏圆谱庆典

俗话说:“乱世藏金,盛世修谱。”族谱是记录一个宗族的繁衍及核心人物事迹的书籍。它是中华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录的是同一个家族之间世系人物和主要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生逢盛世,前吴乡桃源村章山自然村黄氏家族于2024年8月31日完成了第十次宗谱重修事宜,并于10月3日隆重举行了圆谱庆典,邀请婺剧班举行为期三天的婺剧表演,以庆祝顺利圆谱,喜迎新中国成立75周年。此次《浦阳章山黄氏宗谱》是章山修谱理事会在2005年版本的基础上,用时半年进行增补完善的,共分5卷,主要包括序言、理事会介绍(赞助名单)、村史概况、村级组织、重修宗谱情况说明、古贤题词、圣旨像赞、《家范》、《谱例》、祭祖仪规、字辈世系图等众多内容。黄氏一族乃轩辕之后,陆终之裔,后受封于黄国(今河南潢川县西北),黄国子孙以国名为姓氏即为黄氏。后传江夏(今湖北武汉一带),为黄姓始祖。江夏黄氏大迁徙时,苾公一支迁至浦阳,成为浦江第一世黄姓始祖。苾公之后又分居各地,舍公从浦南辛山黄迁至三都独岭下里黄村,生四子荣(荣一)、华(荣二)、昌(荣三)、盛(荣四)。昌公入赘张山村张子潘家(后改章山),繁衍生息已近七百年,开枝散叶,后裔已遍全国多地,人丁兴旺。

浦阳章山黄氏宗谱

追根溯源,寻宗睦族

族谱是一个家族历代人事文化的记录和叙述,是对家国孝善根源文化的传承,是对本系家族祖先神灵的崇高敬意,是对后世子孙知晓自身和家史文化来龙去脉的最好传承,是留给后世子孙研究考察家族史料的无价之宝。为什么我们都能查到自己祖宗,就是有家谱的存在。正如宋濂为黄氏题《黄氏宗谱序》中说道:“以孝子仁人深为世虑设为谱法而联续,之所谓家之有谱而国之有史也。”黄氏一族自唐朝初期黄苾公后裔世居浦阳,至五代时期第十九世孙分迁于分宁、丰城、弋阳、监利、蒲城五处,为浦阳黄氏后裔,统称五大族。第一族:江西分宁(分宁双井,今修水县),始祖黄玘(苾公十九世孙),其后裔名人有宋朝大文学家、书法家、二十四孝子之一黄庭坚,浦阳文溪、里黄章山属分宁族,该族有“十龙登科”的美誉。第二族:江西丰城(丰城沄江),始祖黄瑕(苾公十九世孙),五代时从浦阳迁丰城。该族有“九子十尚书”“五桂联芳”的佳话。第三族:江西弋阳,始祖黄璞、黄琰(苾公十九世孙)。第四族:湖北监利(湖北广陵),始祖黄珍(苾公十九世孙)。第五族:福建蒲城(福建建宁),始祖黄琬(苾公十九世孙)。那么,里黄章山又为什么属于江西分宁一族呢?因黄向、黄昉(苾公二十四世孙)从分宁迁回浦阳东市,后先迁十六都辛山、后迁三都独岭里黄,至黄舍(苾公三十六世孙)之子黄昌(苾公三十七世孙)入赘张子潘家,生六子存仁、存义、存忠、存信、存道、存德,就是现在章山村的一祖六宗。

凝聚血亲,蓬勃发展

在章山村圆谱仪式上,来自全国各地的黄氏分宁一族、亲朋好友纷至沓来,前来庆贺,全村600余村民齐聚一堂,拍摄全家福。《浦阳章山黄氏宗谱》就是这一个家族血缘关系的纽带,将全国各地、甚至海外华人与国内亲人紧紧连在一起。通过族谱,可以比较真实地还原、了解一段时期的历史面貌、时代精神、社会风尚,了解各个历史背景下祖先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宗谱文化也正是体现了中华文明发展的突出连续性、统一性和包容性。如今,章山村黄氏一族已繁衍二十几代,后裔遍及建德、兰溪、义乌、上海、安徽、江西、广西、台湾、海外等多地,已核实录入宗谱超千人,这也是无论走到哪里都无法割舍、血浓于水的亲情,也见证了大山里一代代章山人民艰苦卓绝的奋斗,从资源匮乏、战乱动荡走向家族兴旺、生活美满。

章山村600余村民全家福

德化教育,诗书启后

《浦阳章山黄氏宗谱》有《家范》36条,其中包含的许多祖训家规,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如敬父母、尊长者、睦族人、和友邻、恤贫孤、尙节俭、戒赌博、戒侈、戒懒惰、戒酒色、戒淫逸等内容,像“子孙出仕者致君泽民分内事也,毋克剥而富家,毋阿狗而固宠,毋残忍而伤民,有一於此切宜戒之”,历史上黄氏一族很多为官清正廉洁,做到了《家范》要求的一样“像岳飞一样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黄庭坚被后世传颂为二十四孝子之一。《浦阳章山黄氏宗谱》中也记载有先辈族人们孝敬老人、忠君爱国、造福乡梓、刻苦学习,奋发拼搏的典型事迹,都是对族人和后代进行人生教育的生动教材。在古代,如果家族非常重视教育,文脉一般都会逐渐兴盛起来。像分宁一族“十龙登科”。苾公二十二世孙的黄中理、黄中雅各自五个儿子都高中进士,称之为“十龙登科”,黄中理非常重视家族子弟的教育,在家境败落前开办了樱桃、芝台书院,聘请老师,让黄氏子弟接受到了很好的教育。此后,双井黄氏家族先后创下“十龙登科”、一门三连桂,总共出了48个进士,其中5人官至尚书的科举奇迹,成为江西最为著名的望族之一,双井村被誉为“华夏进士第一村”。像丰城一族更有“九子十尚书”“五桂联芳”的佳话流传。丰城黄均(苾公二十二世孙)生九子,与女婿皆担任过各部尚书,称之为“九子十尚书”;丰城黄汝楫(苾公二十三世孙)生八子,其中五个中进士蟾宫折桂,称为“五桂联芳”,宋高宗赵构写下《送五子还箱并作序》与昔日窦燕山五子相提并论。

赓续传统,既往开来

国家修史,地方修志,家族修谱。修谱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方式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故而,研究家谱的意义还在于通过对我国传统家谱进行内容、体例、结构等的分析,来构建一种能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需要的新型家谱。一部新型家谱或家族档案,其编制原则应既要符合现代家庭的需要,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编制方法既要继承传统家谱中的一些优秀成分,也要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内容。《浦阳章山黄氏宗谱》谱例中规定了生女子者不入宗谱一说,但在此次修谱的过程中,摒弃了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但凡只要能收集到黄氏子孙,核查无误者尽皆入谱,这也体现了社会发展男女平等的观念,极大地提高了人口数据的准确性,也为相关部门的普查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敢于质疑,求真务实

在考证黄庭坚为第几世浦阳黄氏子孙的过程中,笔者查阅了《世系图》,黄玘公(苾公十九世孙)迁居双井后,生一子黄瞻(部分资料为黄赡),黄瞻生三子元吉、元忠、元积(谱系图为四子,还有黄某),元吉生三子中理、中顺、中雅,其中理生五子,分别为黄润、黄滋、黄湜、黄淳、黄涣,中雅生五子分别为黄渭、黄注、黄浚、黄灏、黄浃,即“十龙登科”此10子,这里黄注(黄梦升)与欧阳修是同科进士,他死后,他的弟弟黄渭向欧阳修讨墓志铭,欧阳修为其写下《黄梦升墓志铭》。《世系图》载,黄淳生三子,黄向、黄康、黄褒,黄向则和从弟黄昉从分宁同归浦江,谱描述为:“宋熙宁间与堂弟取昉公自分宁双井同归浦江东市。”黄向、黄昉则是苾公二十四世孙。《世系图》虽未载黄庭坚为第几代,经《东市序谱》考证黄湜为黄庭坚祖父,黄湜生黄庶、黄庶生黄庭坚。按此《系谱图》推演,黄庭坚是归浦黄向的后一辈,即浦阳黄氏苾公二十五世孙。

然而,有学者提出在黄元吉和黄中理之间隔了一辈。欧阳修写的《黄梦升墓志铭》中这样写到“其高祖讳瞻,曾祖讳元吉,祖讳某,父讳中雅。”也就是元吉生了黄某,黄某再生中雅三兄弟,中雅生黄梦升,也可理解为《世系图》中黄中理和黄元吉中差了一辈,那么黄庭坚是浦阳黄氏苾公二十六世孙。

笔者在查证中,《浦阳章山黄氏宗谱》有一篇《宋故翰林承奉黄向公墓铭》一文,这样写到“公讳向字宗道,姓黄氏其先金华人,五世祖湖南节度兵马副使,子瞻以著作左郎知分宁而遂藉焉,高祖元吉,曾祖讳某,祖中雅赠朝散大夫光禄寺卿。”也就是说黄向的祖父中雅,曾祖父黄某,与《黄梦升墓志铭》对应,都提到了黄某这一辈。

那么新的问题来了,《世系图》中回浦的黄向是中理公的孙子,《宋故翰林承奉黄向公墓铭》则说是中雅公的孙子。笔者再次从《东市序谱》中找打到线索,这样描述到,“自分宁来浦之东市则郡志所载,黄氏墓在浦江见开元十道图者,其来迁之祖与向之祖淳,与黄庭坚之祖湜皆中理之子。”这里描述到,黄向的祖是黄淳,中间是否又差了一辈,是否又和黄庭坚同辈了呢?又是否可以确定黄向是黄中理一脉,而非中雅公的孙子呢?

众说芸芸,笔者还查证了每一代的出生年号对应时间,有的中间相差15岁,有的相差30多岁,放在古代15岁生孩子也是能理解的。

《浦阳章山黄氏宗谱》或许因战乱迁徙、年代久远,记录时间间隔又长,难免会发生错误,也给我们后人警醒,在勘误的时候多加求证。总而言之,宗谱文化、圆谱仪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号召族人要敬畏先人、勉励后人的重要方式。本次圆谱庆典表现了前吴乡村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将推动前吴千年吴溪文化的多元发展,促进文化赋能,以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丰富群众精神文明生活,助推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备注:根据世孙释义,本文苾公儿子称为一世孙,苾公孙子称为二世孙,依次类推。



信息来源:党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