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330726JD040000/2023-54107 | 文件编号: | 发布机构: | 前吴乡 | |
生成日期: | 2023-09-22 | 主题分类: | 组配分类: | 乡镇动态 | |
公开形式: | 网站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八月童生成进士 蓝袍未旧紫袍新
编者按 吴溪吴氏先祖自唐中始迁壶源江新田里,至第四世唐乾宁初(894)迁居浦阳江大麦山下尊仁里,成为老前吴村始祖,此段浦阳江也因此叫吴溪。宋末吴渭创“月泉吟社”于此;吴莱归隐著书于深袅山中,地以人传耳,宋濂赞其文:“浦阳之文自先生始大盛而正”。自古而今,前吴人杰地灵,明贤辈出,文化底蕴浓厚,是浦江诗画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前吴乡党委政府为挖掘宣传弘扬吴溪文化,特推出《吴溪文化》专栏,着重介绍吴溪文化代表人物和载地特色民俗活动等,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一个人的品格养成大部分源于家教,家教对子女的成长有莫大的关系,今天重点讲述八个月从童生逆袭到进士--吴凤来的故事。 父母双亡早当家 备尝生活辛与酸 吴凤来(1734-1799),原名德恺,字君擘,号九成,又号紫庭,凤来为其庠名,吴可厚之次子,浦江县前吴村人。 吴凤来祖父年仅21岁就去世了,留下一个2岁的女儿和遗腹子吴可厚;吴凤来年仅十七岁时,其父亲吴可厚就去世了,兄弟四人,生计维艰,全仗祖母金氏教导和母亲苦志持家。自己只得辍学,在邻近乡村谋得私塾教书一职,赚点微薄薪金,与母亲聊以度日。 当时,吴凤来连秀才都不是,还只是个童生,但因天资聪明,文采出众,是远近闻名的好老师。有一天,吴凤来见两学生满面愁容、急匆匆向他跑来,其中一个还左手擦眼睛,像在抹眼泪,便赶忙拦住兄弟俩问缘由。原来,两学生的父亲想着兄弟俩都已经上学了,写个字不成问题,便叫他们记功夫账,兄弟俩也连声应下,却不想总是记不起来。父亲便骂两兄弟是饭桶,还给了他们一个栗子包(弯着手指头敲头顶)。兄弟俩没办法,就拿着毛笔和账簿,皱着眉头,来学堂找先生求救了。 听完学生述说,吴凤来满不在乎地说:“这有什么好哭的,我会教你。你说吧,给你记起来。”等兄弟俩说完后,吴凤来呆若木鸡,不知该从何下笔。两兄弟一看连先生也写不出来,便说道:“连功夫账都记不起来,还算什么先生呢?” 吴凤来听完,羞愧难当,自知学问太浅,还应发奋读书,便辞了教书先生的工作,回家苦心研读。 苦读逆袭得出仕 半生飘零他乡客 乾隆二十五年(1760)乾隆皇帝颁旨,为国选拔贤才,改为县、府、京三级连科考试。吴凤来以童生应诏,仅仅用了八个月的时间,从童生到秀才,到举人,最后成了进士,连捷三科,“蓝袍未旧紫袍新”,邑中传为佳话。 乾隆三十三年(1768),选授广西岑溪县知县,其后历任西隆州、象州、郁林州知州,署思恩知府,折狱明慎,豪猾潜踪,四民乐业,所在有政声。其母曾就养广西任所,见凤来求治过急,告诫其“养民如养花卉,栽植芟刈修饬各有候,如一日加之,则欲养而适以伤,可不慎乎?”同年同科状元毕沅称其英年气锐,遇事敦尚儒术,诚笃不欺。但终因凤来率直而被罢官。后值乾隆帝南巡,以接驾复原职。 治学严谨勤有得 处世恭顺忍而安 吴凤来的儒家修身之道很大程度上也源自于他的良好家教,尤其是受到朝廷表彰的祖母金氏,题旌“节孝”,(在原前吴村吴氏宗祠前竖有节孝坊)。吴凤来祖母金氏18岁嫁到吴家以来,勤恳持家,深明大义,以严教育子女,以孝侍奉双亲,贤名广播乡里。假如子女出现言行不合规矩的情况,她就自己不吃饭来惩罚孩子。吴可厚谨遵母亲教诲,做宽仁朴质之人。乾隆庚午(1750),诏举节孝,县以事闻。金氏知而亟止之,涕泣对可厚说:“我原不忍言尔父之死,今以我姓氏上闻,岂非图名邀绰楔吗?”决不可。故虽早蒙施典而终其世未敢使知。看得出来,金氏对孩子的家教甚严,又不贪图恩典。乾隆十六年(1751),吴可厚年仅40岁去世,金氏白发人送黑发人,再次受到重大打击,悲恸欲绝,叹说“何我生不辰,一至此极?”乃勉诸孙积学励行,寝疾数月而逝。 金氏去世时,吴凤来还在广西为官,回家省亲时,写下文章《节孝祠记》来悼念祖母。大概意思记录了节孝祠建于什么时候、何人所建,建祠的初衷是“以祀历代苦节幽贞诸烈女。借以激劝后人,为维风俗,美教化之助。”但也因为疏于管理,门庭破败,被白蚁、蠹虫啃咬严重。吴凤来从岑溪知县,蒙恩出牧西隆,回家省亲。因其祖母也在祠堂被供奉,就来拜祭。看到祠堂梁柱倾斜,颓敝无人管理,戚然伤感。于是乎,他找到两位乡贤商讨修缮祠堂,两位乡贤答应出资聘请师傅,绘制图纸,选材用料,一改旧貌,整整修了大概一年时间才完工。吴凤来看了祠堂所载妇女的贞节故事,给出了“如严霜烈日,其持守卓卓,恒不在烈丈夫下,故宗族乡党口之不置,死后犹凛凛有生气焉”的高度评价,建设祠堂,给后人祭祀非常符合时宜。节孝祠修缮一新,既秉持了当时朝廷创制的初衷,又传承和教化了后世女子,因此感谢建立祠堂的侯文超和修缮祠堂的两位乡贤洪仲大和赵文林。从这篇《节孝祠记》中看出,吴凤来也大力倡导妇女应具有“烈丈夫”般的品质,以此教化宗族。 吴凤来治学严谨,博通古今,尤精于《春秋》。其为文,笔力精锐,无坚不破。归里后著有《春秋集义》六十卷,并有《小草庐文稿》行世。在未建通济湖水库前,前吴古村宗祠内的梁柱上刻有一副对联:甲第连科,八月童生成进士;儒林競秀,一枝丹桂接林春。此联生动阐释了吴凤来追求“治学严谨勤有得;处世恭顺忍而安”的儒家修身之道。
信息来源:党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