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330726JD040000/2023-53271 | 文件编号: | 发布机构: | 前吴乡 | |
生成日期: | 2023-08-17 | 主题分类: | 组配分类: | 乡镇动态 | |
公开形式: | 网站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编者按
星汉灿烂,文化繁荣。“吴溪文化”自宋元时期在丰安大地上萌芽生长,时光的河入海流,历经千年沉淀,吴渭、吴直方、吴莱、吴凤来、吴茀之、吴醒耶、“吴氏三杰”、吴山明等一批先贤、名人从“吴溪河畔”徐徐走来,形成了以吴氏为代表的“吴溪文化”。“吴溪文化”是浦江诗画文化的源头之一,与左溪(合溪)文化、麟溪文化和梅溪文化、建溪文化一起,构成浦江文化的五大源头脉络,浦江各家族间的师承和姻亲关系,不仅是一种“门当户对”般的相互提携前进,更是一种“抱团”式的强强联合发展,促成了宋末明初和清末民国时期浦江的两个文化高峰。
本文历时半年,凝聚了胡水申、何金海、吴战堡等几位文化人的心血,经系统梳理、多方求证,验证了“吴溪文化”的渊源、脉络与传承。“吴溪文化”是每位前吴人的自豪,也极大增强了吴溪一域的文化自信。“文以载道,文以化人。”随着“吴溪文化”的深入挖掘和整理,在这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前吴,相信将来又会有一批后起之秀,在各自领域作出卓越的贡献。

吴莱画像
家族文化在浦江文化中有辉煌的篇章。自北宋左溪“于氏七星”以来,龙溪张氏、吴溪吴氏、麟溪郑氏、深溪王氏、西隅(朴树里)朱氏、合溪黄氏、建溪戴氏、梅江龙池倪氏等,都是浦江历史文化中活跃灿烂的家族。其中,尤以吴溪文化之吴氏家族为最。
吴溪吴氏先祖自唐中始迁壶源江新田里(现浦江县杭坪镇大楼一带),至第四世唐乾宁初(894)迁居浦阳江大麦山下尊仁里,成为老前吴村始祖,此段浦阳江也因此叫吴溪。传至第十二世,出了吴闻、吴大璋两堂兄弟,一个中宋亚榜进士,一个官至宋工部尚书。此后,每代皆有官出,成为浦江名门望族。
宋末的吴渭(1228~1290),曾任义乌县令,入元后归隐吴溪,将闽人谢翱、括苍人吴思齐和邑人方凤延至家乡,先后成立讲经社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诗社——月泉吟社,发起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征诗活动,刊行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遗民诗社总集《月泉吟社诗》,为后世诗社组织活动提供了范本,影响广泛而深远,“月泉吟社”被载入《辞海》《词源》就是最好的证明。
吴渭的长兄吴埙,元初担任过月泉书院山长。吴渭的侄儿吴直方(1275~1356)是浦江“北漂”第一人,官至集贤大学士(正二品),“江南第一家”浦江郑义门在元代受到朝廷关注就与吴直方有关。其子吴莱,虽为一介布衣,寿促早亡,但在浦江的影响力大大超出其父吴直方,被刘伯温称为“浦阳江上大儒”。吴莱的思想体系和才学通过其门生宋濂传向全国。清纪晓岚在所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说:“吴(莱)与黄溍、柳贯并受业于宋方凤,再传而为宋濂,遂开明代文章之派。”其才学事迹载入《元史》,足见吴莱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力。宋濂成为元明之交的一代文宗和明开国文臣之首,与吴莱的教养师道之功是分不开的。其隐居地“深袅江源”被列为浦阳老十景之一,后人在此建了吴莱庙,每年都吸引成千上万的学子和百姓前去膜拜祭祀。
清代乾隆年间,前吴村出了个吴凤来(1734~1799),八个月内连登三科,从童生一跃登上进士第,被传为佳话,著有《春秋集义》六十卷。吴氏宗祠有副对联就是专门为其立的:甲第联科八月童生成进士,儒林竞秀一枝丹桂接零椿。清嘉庆十六年(1811)还出过武进士吴大荣(1779~1838),其曾祖父吴日清是邑武生。
如果说,前吴村的名气在清代之前表现为从政和诗文的话,那么清末至今就发展为诗文和书画、科技和实业了,尤其是诗书画集于一身的吴氏族人,成为家族文化传承的代表。吴溪之吴氏家族遂成为浦江家传最盛最久的家族之一,吴溪文化成为“浦江诗画之乡”文化中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家族文化,前吴古村亦成为浦江“西门外第一大村”。

吴士维作品《百蟹图》局部
要说吴溪文化的诗书画,从清末开始,吴氏大家族在浦江县域中可谓异军突起,从吴申卿到吴士维(1886~1957)、吴醒耶(1903~2001)、吴茀之(1900~1977),再到吴世骥(1912~1954)及吴战垒(1939~2005)、吴山明(1940~2021)、吴战堡(1948~),吴敢(中国美院博导、吴战垒之子)、吴涧风(浙江美术馆艺术中坚,吴战堡之子)、吴航(吴茀之孙)等,经历了五代的传承和发展,吴溪吴门书画人才辈出。吴门第四代吴战堡,出于对浦江书画历史的完善,潜心梳理一门五代的书画艺术成就,历经数年,先后编辑出版了《丰安吴门四代书画作品选》《吴士维、吴世骥遗作集》《吴战堡书画集》等,2013年先后在金华市、浦江县举办了吴门四代书画展,引起书画界轰动,金华市隆重举办作品首发式。对此,众多书画界权威认为这是独特的“吴门现象”,浙江日报、浙江卫视、美术报诸媒体都作专题报道。中国美术学院原院长肖峰欣然为《丰安吴门四代书画作品选》作序,序中说:“观画史,昔宋时米芾父子、马远祖孙三代为画家,元时赵松雪一门多书画家,至明时,文征明子侄孙皆善画,历史上都被传为佳话。更加难得的是,吴门五代中,有四代曾在或正在中国美院任教,换句话说,自中国美院(原国立艺专)成立以来,吴门在中国美院任教的,每一代都不乏其人。中国美院发展到今天,可能这也是绝无仅有的,这就不能不令人称奇了,难怪被人们传为美谈。”
先说吴申卿,清末秀才,是吴溪文化由诗文向书画延伸的历史性人物。其诗、书、画皆能,尤擅工笔仕女,清丽脱俗,形神兼具,但因年代久远,加上建造水库吴门老家搬迁,其作品业已难觅。
吴茀之,吴申卿第三子,我国著名花鸟画大家、美术教育家。浙江美院即今中国美院教授、教务主任、国画系主任,中国美院国画、书法教学的重要奠基人,深得潘天寿先生倚重,曾受周恩来总理接见。其学识渊博,书画造诣精湛,人称其诗书画“三绝”,尤其是“题画诗”更是耐人寻味,有专著多种留世。1928年就出版了《茀之画稿》,著有《画论笔记》《中国画十讲》《吴溪吟草》《茀之题画诗存》及《吴茀之画辑》等。

吴茀之作品《幽兰》
吴醒耶,上海大学中国文艺院中国文学系毕业,中央训练团党政班第十一期结业。著名画家吴山明先生的父亲。吴醒耶的一生正如他给吴莱书院题写的对联一样:“高风亮节慕先贤,道德文章育后人”,是光明崇高的、是铁骨铮铮的、是坦荡赤诚的,可追比先人、育化后世,他的家国情怀永远流淌在潺潺吴溪中,和吴申卿一样,也是吴溪文化承前启后式的里程碑式的人物,这一点,从他儿子吴山明身上可以体现出来。

吴山明作品《知白守黑》
吴山明,著名国画家,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教授、博导,中国美协理事,浙江省美协副主席,杭州美协主席,西泠画院院长。精于人物,是中国浙派人物画的新一代领军者,喜作水墨、白描、指墨,笔墨浑朴,格调清逸,形象生动传神。著有《吴山明画集》《意笔人物画选》《意笔人物画教材》等。

吴战垒(左)与恩师夏承焘
吴战垒,能诗能书能画,国学造诣不凡,为国学大师夏承焘先生最得意的弟子。在美学、书画、古砚鉴定方面慧眼独具,富有学者气息。系中国美院客座教授、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诗词学会理事、古籍出版社编审。著述有《中国诗学》《听涛集》《文艺欣赏漫谈》《千首宋人绝句校注》等。

吴战堡作品
吴战堡,受先人熏陶,自幼爱好书画艺术,后虽从政,但书画情结不解,临池数十年,为中国书协、浙江美协会员,兼任金华书画院院长20年,曾任金华书法家协会、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获浙江省书法家协会成立三十周年贡献奖,系台北故宫博物院书画院终身名誉院长,现为金华市政协书画社社长。
后起之秀吴蓓,吴战垒之女,幼承家学,文学博士。浙江文学与文化特色学科带头人,浙词研究会会长,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词学专著《梦窗词汇校笺释集评》获浙江省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理论类优秀成果一等奖、全国优秀古籍二等奖。任《夏承焘全集》主编。
吴重生,以新闻工作者的身份从浦江一路走到京城,现为中国摄影出版社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诗文是他的专长,书画是他的爱好。著有《你是一束年轻的光》《捕星录》《捕云录》等诗集,诗歌《信使》获上海文学奖。
前吴村发展到清末,除诗文、书画、朝官外,在纺织、科技、医药等方面人才都有涌现,具有代表性的是三兄弟,人称“吴氏三杰”。
吴士槐(1899~1972),上海申新九厂厂长,著名爱国实业家,一代纺织先驱,毕生致力于发展民族纺织工业,前国家副主席荣毅仁为之题“纺织先驱,功在申九”。吴士槐对家乡尤为关注,先后招去九厂或介绍上海其他工厂工作者近千人;独资建造广明小学新校舍,规模宏敞几为全县之冠;出资在家乡开设“金一堂”药铺,施诊给药,惠及乡梓,乡人至今感恩戴德。
吴自良(1917~2008),出生前吴村书香门第,留美博士、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冶金专家。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了23位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吴自良名列其中,为我国的国防科工事业贡献卓著。原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士对吴自良评价:“他是一位享誉海内外的物理冶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在一生的科研实践中,紧紧把握世界科技发展脉搏和国家的重大需求,不断深入拓展本领域的科技前沿,取得了一系列原始创新理论成果和重大自主技术创新成就。”
吴士绶(1904~1981),1924年入浙江医专求学,毕业后东渡日本留学东京大学,钻研医学,获医学博士学位。九一八事变后,他愤然离日回国,在广东陆军军医学校任教授、外科主任医师,兼粤军陈济棠部上校军医。后应江苏医学院之聘,任外科教授兼附属医院院长。1938年回沪开业行医,兼任东南医学院外科教授,他在基层医院30年,从不以博士、教授自居,坚持亲临门诊,无论手术大小,均与助手于术前反复研讨,一丝不苟,30年中从未发生医疗差错及术后感染,有“上海第一刀”之誉。著有《实用阑尾炎手术图解》《实用痔手术图解》《实用疝手术图解》《实用胆道手术图解》《现代手术前处理及手术后疗效》等外科医生必备书。他精通日、英、德三国文字,译作有《泌尿外科》《灼伤的急救疗法》等。
还有一位爱国实业家值得提起。吴海平(1901~1961),一生致力于药学研究,毕业于日本帝国大学,学成后回国后曾任医学院教授。上海“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药品缺乏成为最大问题,他毅然决然辞去教职工作,千方百计筹措资金谋办制药厂。后创办上海天平药厂,研制生产“胃舒平”,一时驰誉海内。他为人谦和,潇洒儒雅,有学者风范,一生助人为乐,亲友故旧得其帮助者甚多,对家乡教育事业资助很大。
综上所述,吴溪文化是浦江诗画文化的源头之一,与左溪(合溪)文化、麟溪文化和梅溪文化、建溪文化一起,构成浦江文化的五大源头脉络。值得一提的是,浦江各家族间的师承和姻亲关系,不仅是一种“门当户对”般的相互提携前进,更是一种“抱团”式的强强联合发展,促成了宋末明初和清末民国时期浦江的两个文化高峰。
来源:潮新闻客户端丰安文理专题㉙:从“吴溪文化”到“诗画浦江”,这个村子不简单!
信息来源:党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