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330726ZF280000/2023-47680 | 文件编号: | 发布机构: | 县供销社 | |
生成日期: | 2023-05-04 | 主题分类: | 组配分类: | 部门动态 | |
公开形式: | 网站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近来,有些地方恢复了村供销社。这让我想起了代销店。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几乎每一个大一点的村子都有代销店。
代销店,顾名思义,就是农村替国营供销社代理销售日常用品的店。在计划经济时代,它是供销社连接百姓的中转站,与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当时,各个代销店的格局都差不多。前为玻璃橱窗,里为立柜。它们一例摆满日常用品。中间为走道,是店员往来走动的地方。人们去买东西,只要在一米多高的橱窗前一站,向店主说明所要的东西,将钱交给店主,店主就会把东西拿出来,让你带走。
那时,农村里的钱很是金贵。所买的往往是家里最不可缺少的。有时是一盒火柴,两分钱;有时是一斤酱油,七分钱;有时是一斤煤油,一角四分钱。如是有本家的姑娘出嫁,就买一个白瓷脸盆,或一个热水瓶送嫁。到过年了,就扯几尺布料,请裁缝做衣服。购买力低,当时代销店职工也很是清闲。我村代销店的老李,山东人,属于旱涝保收的城镇户口。在炎夏,村人忙着抢收抢种。只有他身着汗衫,手摇扇子,躺在摇椅上,闭目养神。旁边是一张报纸,一杯清茶。
但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一切不同了。代销店的准入条件放低了。进货渠道也不再限制于国营的合作社。许多村子出现了两个或三个代销店,就有了竞争。而又因生活条件改善,本来门可罗雀的代销店门庭若市,生意反而更好了。
没多久,代销点便到了黄金时期。每天都有人光顾。逢年过节,顾客更是络绎不绝。
去代销店消费,有两类人是固定的。一类是贪酒的。请店主舀一碗老酒,站着将一碗酒几口喝完。如果不过瘾,再喝一碗,脸红到脖子了,才打足精神干活或回家去。至于钱么,大多先记账再说。人们管这种喝法叫“喝柜台酒”,以与将酒买回家慢慢品酒的方式相区别。
一类是小孩子。他们的口袋里往往留不住钱。如有一角两角钱,就定往代销店跑。他们最喜欢买的是鞭炮。拿到手后,几个人就一路玩,一路放,十分刺激。但往往还没到家,鞭炮没了,比火柴盒略大的盒子也不知丢在路边哪个角落了。
在没有饭店的村子,代销店又成了过路人偶尔吃喝休憩的地方。那时,交通不便。出门基本是走路或骑自行车的。如是走远途,口渴了,饿了,逢村必定要找代销店。当然,代销店很好找。要么在大路旁,要么在村中路边。门框上写着“代销店”三个大字,门口都高高叠放着要退回厂家的啤酒瓶箱子。走进店里,便有一种归家的感觉。主人都会搬过一条长凳来,用抹布擦一下,再让过路的坐下。喝一瓶汽水,吃几个麻饼,再跟主人或来店的村人聊聊天。有时会忘记此行的目的。
后来,代销店除出售物品外,大多数又成为整个村子的娱乐消遣、信息传播的中心。几个爱玩的人一到空闲,就会来代销店打牌。有时一桌不够,就凑两桌。旁边还有几个好事者助阵。赢几个小钱的,就让店主拿烟拿零食,分给大家。笑语声声不断,瓜子壳满地都是。又因闲杂人多,村里的大小事儿在这里得到发酵,一传再传。而每天经过的邮递员,也会把外面寄给村人的信件放在柜台上,让热心的人帮着拿走……
到了21世纪,华联、联华、兴客隆等超市进入千村万落。大公司畅通的供货渠道,保证了商品的质量;开放式货架,满足了顾客自由选择商品的权利;华丽装潢,整洁的环境,又吸引着村人的眼球。渐渐地,代销店退出农村经济市场。
供销社将重出江湖,作为它的分支的代销店呢,依然沉寂于世。但经历过的人无法忘却:那暗黑、狭窄之处,可有多少暖心的往事沉淀。
信息来源:诗画浦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