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330726JD040000/2023-50311 | 文件编号: | 发布机构: | 前吴乡 | |
生成日期: | 2023-04-11 | 主题分类: | 组配分类: | 乡镇动态 | |
公开形式: | 网站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宿墨流淌创新法 山明水秀永流传
自宋元以来,前吴人杰地灵,明贤辈出,文化底蕴浓厚,是浦江诗画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前吴乡党委政府为挖掘宣传弘扬吴溪文化,特推出《吴溪文化专栏》,着重介绍吴溪文化代表人物、轶事典故和载地特色民俗活动等,以增强文化自信、赋能乡村振兴。出生于通济湖畔的吴山明先生,是吴溪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自1964年以来一直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致力于对人物画的研究创作,创新了“宿墨”笔法,成长为中国浙派人物画的新一代领军者。本文着重介绍吴山明的相关生平事迹。

吴山明(1940—2021),浦江县前吴村人,著名国画家,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教授、博导,中国美协理事,浙江省美协副主席,杭州美协主席,西泠画院院长,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浙江省人民政府参事、民进浙江省副主委。精于人物,喜作水墨、白描、指墨,笔墨浑朴,格调清逸,形象生动传神。著有《吴山明画集》、《意笔人物画选》、《意笔人物画教材》等。
吴山明幼时在故乡前吴村度过童年岁月,9岁随父亲迁往杭州定居。与族兄吴茀之同租潘天寿先生的红门局二层小楼。吴山明常常在吴茀之家聆听吴茀之、潘天寿、诸乐三等三位先生纵谈国画教学艺术讨论之事,受到画坛大师前辈的深刻影响和国画艺术的熏陶,幼小的心灵就埋下了喜欢画画的种子。
1952年就读于浙江省杭州市第二中学初中部,翌年秋游时,在葛岭下北山路见到一位头戴绒帽、身穿长衫的老者,边走边在小本上勾画着。同学们好奇地围了上去。“呦!是位老画家,我们也有位小画家。”同学们把吴山明推到老者面前,看到他小本上勾画着一些既不像树,又不像山脉的线条,他对吴山明说:“喜欢画画,画画好啊!”老先生对山明学画画的肯定,这一面之缘给吴山明的鼓励,使吴山明更坚定了终生追求绘画、走上绘画艺术道路的决心。数年之后才知道他是我国现代山水画大师黄宾虹老先生。
1955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现中国美术学院)附中。1959年附中毕业,推荐入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那时,20多岁的吴山明初露头角,与同学合作创作的《李素梅》、《火车头》、《杭州西湖全图》等连环画出版发行,发行量高达4万件。

吴山明学生时期作品
1964年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创作了《飞雪迎春》、《卢镇豪家吏》等连环画,并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全国高等美术院校创作展览”,前来观展的陈毅元帅看后大为赞赏。
1977—1978年由吴山明与吴国亭、吴自强合作创作的国画《星星之火—毛泽东赴古田途中》,入选“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五十周年”美术作品展,并被珍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1981年创作的国画《延安五老》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六十周年”美术作品展览。
1987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意笔人物画”电视讲座。那时,开始探索“宿墨法”和宿墨的意笔人物画。1989年与卓鹤君参与水墨动画片《山水情》人物设计创作,该片获第九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第六届《保加利亚瓦尔纳国际动画电影节》优秀影片奖等多项国内外重要奖项。由浙江电视台拍摄的《画人物画的人物—吴山明》专题片在浙江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播出,并由国家广播电视部选送日本交流,在东京电视台播出。之前,还多次受邀赴日本、美国、新加坡、德国等国家开展讲学、举办画展等,当地媒体均详细作了专题报道,反响强烈。

吴山明作品
1993年当选为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受时任浙江美术学院院长肖锋先生委托发起校名更名提案,并由靳尚谊、常莎娜等20名专家签字后上报文化部,之后浙江美术学院正式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
1994年2月,浦江县政府为吴山明先生建造“山明美术院”。1995年11月竣工时,正值浦江县1800周年县庆之际,经文化部社文司批准,浙江省文化厅、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学院等单位联合举办“1995年浦江・中国书画节暨招商贸易洽谈会”。“山明美术院”作为展区之一,举办了“山明美术院落成典礼暨书画作品展”,梁平波、庄巧英、方增先等40余名人士参加。
2008年汶川地震,吴山明和夫人高晔与部分朋友一起购买15吨大米以及450箱醋大蒜运往灾区。2017年第三届全国艺术美院校图书馆艺术与阅读高峰论坛召开之际,向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等全国三十余所艺术院校图书馆捐赠价值30余万元图书。2020年在日本住院期间,仍不忘心系家国,作画拍卖筹得善款全部捐赠东润公益基金会,用于武汉新冠疫区医务人员相关的援助。
2021年2月4日,吴山明在杭州家中因病逝世。

受吴溪文化浸润的吴山明自幼钟情画艺,年轻时不是边疆写生,就是藏家作客,回来砚边添水,白鸽衔枝,数十年如一日在宣纸上挥洒。画作线条流畅,气韵生动,尤其注重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揭示,在江南人物画家中屈指可数,也因之成为浙派人物画劲旅中的一名重要领军人物。
吴山明的绘画亮点一是得心应手的“写”;二是别具匠心的类型之“虚”,“写”是高级阶段里的神笔,“虚”是最高学养的标志。
作为国画人物画家,吴山明通过移植书法艺术之中的书写法则完善写意人物画里边的“写”的原则,不失其才子素质,他放弃了面面俱到的传统原则,强化了写意里头的真正的“写”,使作品加强了“写”的艺术性,注入了真正的艺术价值。因此,吴山明作品中的那随心所欲写出来的线条,色块及水渍斑斑的肌理,才是铸成吴山明画风的相对罕见的特色。如《潘天寿》、《黄宾虹》、《弘一法师》等一批人物画,都达到了相当的艺术水平,线条和墨块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流畅而不失法度,极富美术的视觉效果。

把光形之“虚”作为吴山明画风的另一个特征提出来,在于传统的画从来不讲究光形虚实,只讲究线条的样式与褶法,即使如梁楷那样的简笔画家,也没有光形的留白(即光形之虚)。而光影的运用虽然不止山明一人,很多人物画家如石虎的早期作品都是光影作品,但是吴山明对光形的处理则有留白的机灵活眼,独到的个性化的深层思维的回照之处就由这留白时的虚笔铸成。吴山明的这一采摘了西画强光之下才使用的虚眇手法,是真正意义上的中西贯通和为我所用。对这一平常人几乎不敢采用西式的虚实对比方法的使用,不仅表露出他具有博采众长的涵养,而且有一种与别人拉开画风的力量在支配其生命。

同时,吴山明还一直致力于简化复合笔墨语言的创新,一种继承的、复合的、明确的、中国特有世界通用的笔墨语言:宿墨笔法。吴山明曾说过自己很幸运能够让宿墨流动起来,大水大墨,沉淀了是厚古的,洇化了是朦胧的,走近了是抽象的,离远了则是精美的具像和丰富的意象,积线,集线,变线,复合线,每一条线,每一个点,都奉肌腻理、古拙苍润,如铁画沙、如铜铸鼎、如马踏泥、如碑拓印,大积大化且行且变如墙上漏痕经年累月地积加和流淌。
他执着地追求和热爱中国绘画本体语言的自我表达,除了有线性、意性、诗性、传统性外,其宿墨法很好弥补了中国传统绘画语言丰富性的不足。在宿墨笔法作用下,中国画人物的血肉、骨骼、皱纹、毛发,既是精微的又是抽象的,既是简洁的又是丰富的,既是平面的又是多维立体的。这是中国画艺术表达方式的进化,宿墨笔法的人物画也越来越简化、越来越精美、越来越丰富。
吴山明作为吴溪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一生有着许多值得被大家称赞和夸奖的事情,他不仅留给我们非常优秀的作品,同时也留下了高贵的精神和品质。其在人物画以及中国水墨画有着非常高的建树,在美术方面的成就也很高,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作为中国美术学院的一名资深教授,兢兢业业,诲人不倦,他为中国美院中国画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贡献,使中国美院的中国画教学水平和理念始终走在全国同类院校前列,培养了大量的人才,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浙派人物画的新一代领军者。
整理:前吴乡人民政府
来源:钱江晚报新闻资讯客户端“小时新闻”;吴山明夫人高晔;县政协原副秘书长兼教文卫体和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张明;前吴村民吴石兴等。
信息来源:党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