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浦江资讯 >浦江要闻
“导航计划”帮助滞留人员回家
发布日期:2023-04-01 23:37 浏览次数:

本报消息(通讯员 闵峥)驱车2000多公里,历时30余个小时,通过“导航计划”,宣志(化名)终于找到了亲人。日前,在县民政局、县公安局、社会组织三方人员的联合护送下,宣志被平安送到其亲人手中。

2016年年初,天下着雪,路面结冰,民警带着一名身上有多处伤痕的男子来到县社会救助管理中心,因该人员精神异常,不会说话,通过走访、查找监控和公安形体比对均未能成功找到其家人。

“第一次见到宣志时,他怕人多,情绪极不稳定,反抗激烈……”县社会救助管理中心负责人介绍。针对其患有精神疾病,大小便失禁,易狂暴等实际情况,县社会救助管理中心出于“先救治、后救助”的原则,联系浦江县怡宁黄锋精神专科医院对其进行救治。

2021年公安引入最新DNA技术,通过DNA信息比对,确定该人员的DNA信息与浦江宣氏宗族的DNA信息部分吻合,为宣氏宗族人员。得到线索后,县民政局、县公安局对浦江宣氏人员进行网格化走访排查,历时两个月走访800余户居民。最终确认该男子叫宣志,22岁,户籍所在地为成都市成华区,其父亲原籍浦江,上世纪90年代定居于四川成都。为进一步确认其父子关系,在成都属地派出所协作下成功采集宣某的血样,经DNA比对,宣某是宣志的生物学父亲。

确定其身份后,县社会救助管理中心多次研判,因其暴躁易怒,乘坐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护送的风险较大且不可控因素较多。最终为确保安全,决定由县社会救助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公安民警、医护人员、社会组织志愿者组成联合护送小组,专车护送宣志回家。此行除了配足人员外,还携带了一些必备药品,以备路上的不时之需。

因宣志户籍已被注销,前期县民政局与成都属地民政局、公安局多次对接,做好恢复宣志户籍以及纳入当地民政救助保障的对接协调和资料准备工作。护送返乡后,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帮助宣志恢复户籍、纳入救助保障,实现受助人员救助保障的无缝对接。

今年以来,县社会救助管理中心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提升服务水平,通过创建“导航计划”救助服务品牌,与县公安局、县卫健局等部门协调联动,采用“DNA数据比对”“人脸识别”等技术手段,实现对有智力障碍或精神障碍滞留人员的精准“识别”,使“大海捞针”变为可能。“导航计划”救助服务品牌创建以来,滞留在站的8名长期滞留人员均成功寻亲。截至目前,有5名长期滞留人员已成功与亲人团聚。


信息来源:今日浦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