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330726JD040000/2023-49939 | 文件编号: | 发布机构: | 前吴乡 | |
生成日期: | 2023-03-28 | 主题分类: | 组配分类: | 乡镇动态 | |
公开形式: | 网站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报国初心终不改,强国使命铸辉煌
自宋元以来,前吴人杰地灵,明贤辈出,文化底蕴浓厚,是浦江诗画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也孕育传承了一些反映当地风俗人情、文化理念等重要特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前吴乡党委政府为挖掘宣传弘扬吴溪文化,特推出《吴溪文化》专栏,着重介绍吴溪文化代表人物和载地特色民俗活动等,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吴自良,“两弹一星”元勋,自称“链条人”,听从祖国召唤冲破重重阻碍归国投身新中国建设,带领团队攻克一项项重大科研任务,与材料打了一辈子交道,完成好“链条人”使命。本文着重介绍吴自良的相关生平事迹。 吴自良(1917-2008),谱名自梁,字定浏,号金源,家呼丽水,浦江前吴村人,物理冶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家有兄弟姐妹7人,吴自良排行第七,是家中最小的一员。取名“自良”,寓意通过自强不息成为贤良方正之人。后因突出成就,其与两个哥哥吴自槐、吴自绶被后世并称为“吴氏三杰”。 自小便将“天助自助者”作为人生格言 1917年,吴自良出生在浦江县前吴村的一个书香门第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前清秀才,后做过律师。受书香门第良好家风的影响,吴自良自幼爱好读书。他9岁进入浦江县立浦阳小学学习,一日上课在诵读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时,他瞬间被这股强劲的气势所折服,便将“天助自助者”作为自己的人生格言。1929年,他考入浙江省立第一中学,成绩依旧十分突出。在中学时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为他以后的学习和科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学时他便开始思考“中国为什么贫穷落后”“中国为什么总是受到列强欺辱”等问题,科学救国的种子就这样在他心中渐渐埋下。 吴自良院士题写人生格言:天助自助者 1935年高中毕业后,吴自良考入天津国立北洋工学院的矿冶系,恰逢当时航空事业蓬勃发展,在“航空救国”的热潮中,吴自良凭借优异的成绩转入新成立的航空机械系学习。吴自良后来回忆道:“当时校舍比较差,但教师教课非常好,学生学习很用功。”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他读完了大学。1939年大学毕业后,吴自良经学校推荐,前往云南垒允飞机制造厂工作,在设计科任设计员。因为当时工厂里的许多工程师是美国人,所以吴自良在学习专业飞机制造知识的同时,还有机会练习英语口语,为日后赴美留学打下语言基础。1942年,该飞机制造厂惨遭日机轰炸,吴自良随工厂撤到昆明,但当时有关方面在组织工厂的重建工作时却告知他:只有加入国民党才可以再续他的航空救国大业。亲眼目睹国民党种种恶行的吴自良掷地有声地回复:“宁死也不加入国民党!” 国家需要,就是我的“归国日” 1943年,吴自良自知在当时的体制下,航空救不了国。在当医师的大姐资助下赴美国匹兹堡卡内基理工学院转而学习物理冶金,也正是机缘巧合,为共和国培养了一位“国防人”。博士期间,他师从X射线晶体学家、物理冶金学家巴瑞特教授和物理学家斯莫落柯夫斯基教授。他努力克服专业基础薄弱的困难,一心向学,悉心钻研物理冶金方面的专业知识。1945年,美国成功爆炸了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此时还在求学中的吴自良已经坚定了以所学知识报效祖国的决心。 吴自良青年时代 1948年,吴自良以优异成绩通过题为《片状铝单晶中滑移机制和内耗的关系》的博士论文答辩,顺利取得理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吴自良继续留在卡内基理工学院金属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49年应聘到美国锡腊丘斯大学材料系任副研究员,参与主持美国国防部资助的重要科研项目“软钢中阻尼和疲劳”的研究工作,发展前景一片大好。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后,吴自良激动不已,他从未忘记报效祖国,也从未忘记自己心中自强不息、科学救国的梦想。没过多久,吴自良就接到国内老师的来信,希望他可以回国工作。1950年年底,学有所成的吴自良带着满腔热忱,冲破美国当局的重重阻挠,毅然放弃美国优厚的物质条件和发展前途,以华侨身份辗转日本、香港后终于回到魂牵梦绕的祖国怀抱。在踏上祖国领土的那一刻,吴自良难掩心中喜悦。 回国后,吴自良马不停蹄地投入到新中国建设中,先到唐山北方交通大学担任冶金系教授,1951年夏起为中国科学院上海工学实验馆研究员,先后担任物理冶金室主任、副所长和学位评定委员会主任等。在当时百废俱兴的情况下,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亟需解决材料学方面的基础性问题,在国家需要面前,吴自良秉持“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研究方向”原则,毅然舍弃自己在物理冶金方面已取得的成就,先后领导完成朝鲜前线急需的“特种电阻丝”试制任务; 负责完成用国内富有元素锰、钼代替短缺的铬,成功研制出苏联汽车用钢40X的代用钢,为我国合金钢系统建设开创先河,获得了1956年国家首次颁发的自然科学奖。 吴自良在实验室 如果奇迹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 1956年4月,我国正式启动原子弹研发工作。众所周知铀-235是最重要的核燃料,但在天然铀中,铀-235只占0.7%,其他都是铀-238。所以要研制原子弹首要任务就是分离铀-238,从而得到浓缩的铀-235。“甲种分离膜”技术成为提炼浓缩铀的关键,而这种被称之为“社会主义阵营安全的心脏”的技术在当时仅有美国、英国和苏联掌握。1960年,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专家,随之分离膜关键器材也停止了供应。周恩来总理及时作出了指示:要不惜一切代价,在五六年内攻克这一“心脏”。1960年8月,经过反复评估,最终将“甲种分离膜的制造技术”的研发任务交给上海冶金研究所。为此,包括上海冶金研究所、沈阳金属所、复旦大学和中科院北京原子能研究所在内的4家单位60多名专家在上海冶金研究所组成了第十研究室,集中联合攻关。时任上海冶金研究所副所长的吴自良担任此项任务的技术总负责人,在当时,很多成员都在30岁左右,挑大梁的吴自良也不过40岁出头,是一个相当年轻的团队。吴自良接到任务后,放下筹备许久的项目,全身心投入到“甲种分离膜”的研发工作中来。他先后组织上海市包括冶金、纺织、化工等领域在内的多家单位参与协同,带领大家一起解决制粉、调浆、烧结、机械加工、焊接、后处理等一系列工艺问题,在3年多的时间里,他带领第十研究室攻坚克难,逐一解决分离膜元件研制中的技术难关。1963年年底,上海冶金研究所终于试制出符合要求的分离膜元件,元件性能甚至超过苏联。功夫不负有心人,“心脏”终被攻破,吴自良和他带领的第十研究室成功了,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为发展我国的核工业和核武器作出了重大贡献! 吴自良获得的发明证书 1964年10月16日,那横空出世的“礼炮”声中,饱含了所有“国防人”对祖国的赤子深情。1980年,吴自良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吴自良在晚年的回忆录《“链条”人日记》中,自称“链条人”,在他看来,自己就是祖国的一根链条。日记中回忆道:“原子弹爆炸成功,举国欢腾,我终于松了一口气,总算完成了‘链条’人光荣的使命。” 由于原件出色的性能,“分离膜”于1965年开始批量生产,经过多年的实际投产,分离膜的使用效果远远超出预期,这项成果在1984年被授予国家发明奖一等奖,1985年又被授予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原子弹的突破和武器化(国防专项覆盖项目奖)。1989年获得中国科学院荣誉勋章;1997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99年,吴自良还获得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988年后,氧化物超导材料的发现在全世界掀起了“高温超导热”。在科研这条漫长道路上,吴自良未曾懈怠,不顾年逾古稀,依旧努力奔跑,以赤子之心转向这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吴自良曾说:党和人民给予我这么高的荣誉,我一定要发扬当年研制“两弹一星”的精神,继续攀登世界科技高峰,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由他指导的中青年科研人员和博士研究生开展的“薄膜材料制备工艺及氧在高温超导氧化物中扩散行为的研究”被国内外同行广泛认可。 2008年5月24日,吴自良在上海病逝。胡锦涛、江泽民、温家宝、李长春、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发来唁电、唁函或送来花圈。 回顾他的一生,与材料打了一辈子交道,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未曾停下脚步。曾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的路甬祥院士评价吴自良说:“他是一位享誉海内外的物理冶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在一生的科研实践中,紧紧把握世界科技发展脉搏和国家的重大需求,不断深入拓展本领域的科技前沿,取得了一系列原始创新理论成果和重大自主技术创新成就。” 他为人非常谦虚,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由于研制“甲种分离膜”属高度机密,他在很长的时间里从未向外界吐露过。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了23位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吴自良是上海市唯一的受勋人员。获得奖励后吴自良多次表示,要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捐给所里。他说,“荣誉是大家的,不是我一个人的,我只是个代表人物。”于是,他把奖状复印后分发给每一位参研人员,最后把重达一斤的金质奖章交给研究所。 他不仅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安装了“心脏”,完成好“链条人”使命,还为我国科研事业注入一生心血,完成好“园丁人”使命。他的谦虚严谨、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也影响着青年学人。 整理:前吴乡人民政府 来源:《学习时报》、《金华科协》、《浦江县前吴乡志》、前吴村民吴石兴等
信息来源:党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