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公开 >信息公开目录 >乡镇街道信息公开 >前吴乡 >乡镇动态
索引号: 330726JD040000/2023-49658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 前吴乡
生成日期: 2023-03-16 主题分类: 组配分类: 乡镇动态
公开形式: 网站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吴溪文化专栏】人物篇③:月泉吟社-吴渭
发布日期:2023-03-16 16:23 浏览次数:

辞官归隐创吟社  民族气节传千年

自宋元以来,前吴人杰地灵,明贤辈出,文化底蕴浓厚,是浦江诗画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由此也孕育传承了一些反映当地风俗人情、文化理念等重要特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前吴乡党委政府为挖掘宣传弘扬吴溪文化,特推出《吴溪文化》专栏,着重介绍吴溪文化代表人物和载地特色民俗活动等,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吴渭,作为元初宋遗民,毅然辞官返乡归隐,创立人数最多、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遗民诗社,举办征诗活动旨在以独特的方式对蒙元统治者的集体抗争。作品集《月泉吟社诗》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遗民诗社总集,内容借歌颂田园风光来抒发故国之思,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本文着重介绍吴渭的相关生平事迹。

吴渭,字清翁,浦江前吴村人,生于宋绍定元年戊子(1228) 正月初二日。自幼颖异笃学,以钱塘(宋大夫)吴腾荐,入补将仕郎。景炎丙子执政浦江尉,兼执邑符。其时寇盗侵扰,元军压境,民多弃家逃窜,吴渭从容抚慰,镇定如常。是年冬调任义乌县令。吴渭以地方官在位谋其政的责任,理棼遏暴,除暴安民,民心得以安定。任后即开展整治衙吏舞弊,使民安居乐业。

月泉吟社新貌

祥兴己卯(1279)南宋亡。吴渭不乐仕进,退归回里,托情诗酒,筑亭山间,匾所居曰:“潜斋”,与南宋太学生方凤、闽人(今福建)谢翱、括苍(今台州临海)吴思齐共倡“月泉吟社”,慷慨悲歌,全节明志。至元丙戌十月之望(1286),吴渭仿效范石湖故事,以春日田园杂兴为题,限五七言律体,以月泉吟社命名倡建月泉吟社,向各州县发檄征诗,定于次年(1287)正月十五日收卷。吴渭在征诗檄文中说:本社预于小春月望命题,至正月望日收卷,月终结局。请诸处吟社用好纸楷书,誊副而免于差舛;明书州里地址,姓号,不致差错。切望如期差人来浦江县西,地名前吴,吴知县渭对面交卷。应俟评校毕三月三日揭晓,随诗册分送。诗题发出后,浙、苏、闽、桂、赣等各省吟士纷纷应征。在短短三个月间,共得诗2735首。吴渭延请方凤、谢翱、吴思齐评定甲乙,选中280名,吴渭把所选前60名诗作、联句汇编成集付梓,名《月泉吟社诗》。诗集原本早已失传,现存诗卷仅载前60名,收诗74首,摘句33联。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考定,这是“后人节录之本,非完书也”。自《月泉吟社诗》刊印问世以来,名闻远播,对后世影响深远,被收入《四库全书纲目提要》中,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吴渭、方凤、谢翱、吴思齐皆以诗鸣当代。他们借月泉吟社之平台,“赋彭泽之将归,抚事悼时,慕义熙之高蹈,寄黍离丘山之慨,托池塘之新春草,感怆峤之旧王孙。”江夏黄养正说其“盖忠臣节士牢骚之抒写,非骚人墨客流连之嘲弄也。”吴渭、方凤、谢翱、吴思齐和四方吟士以写田园生活为名,反抗蒙元统治者,避蒙元统治者镇压,其用心是良苦的。诗中多微见此意,如“渊明千古士,佇立此时心”、“弃官杜甫罹天宝,辞令陶潜叹义熙”、“种秫已非彭泽县,采薇何必首阳山”,字里行间寓意这些宋朝故臣遁世不仕,不愿再做蒙元朝官,保持着前宋遗民的忠贞气节,备受后世敬仰。

吴渭不仅爱国,尤爱家乡人民,造福浦江百姓。至元二十三年独资伐巨石筑浦阳江上游下葛门前两涯江堤,以保农田免受洪水冲毁淹没;独资建造跨江大桥名“通济桥”,东接浦江县城官道,西通建德县,南通兰溪金华府,北接桐庐安徽,为千千万万行人造福。大桥落成后,又筑“翼然亭”,作为行人遮风避雨的憩休之所。方凤赋诗以贺,诗曰:

金椎谁奋破山霆,趋石浑疑走六丁。

间道便须横螮蝀,长竿先已竖蜻蜓。

济川作略君堪纪,吟雪行藏我欲经。

领取溪山好风月,更看高架翼然亭。

1958年建造通济桥水库,仍以“通济桥水库”命名,其桥址即现在的大坝处。后人深感其德,又名“吴公桥”。其后又捐资买田二十五亩,修治县大南门外之桥梁,为南北过往行人造福。其事迹详载于清光绪县志和《吴溪吴氏总谱》卷六。

吴渭卒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庚寅八月初七,享寿六十三岁。著有《潜斋集》、《月泉吟社诗》传世。娶唐氏、继方氏,合葬下葛坞。

吴渭从祖父吴大璋到父亲吴英(振之),再到自身,并及子幼敏,孙吴贵,玄孙吴珹、吴琦,一家六代,出仕为官,声名显赫,名垂仕林。

撰文:吴石兴(系浦江县前吴乡前吴村人,现年78岁)




信息来源:党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