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徐桢瑾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说到家庭建设,就不得不提到郑宅镇的“江南第一家”,累世以孝义治家。如今,我县又把家风建设融入基层治理,发挥好家风在德治中的重要作用。
比如,“好家风指数”化解了近20年的兄弟纠纷;“好家风家庭”推动了人人都学好家风;“好家风信用贷”帮助有德者更有得。
在郑宅镇东明村,该村党支部书记郑贤庆领着笔者来到村文化礼堂前的几处公示栏旁。“这是我们村好家风指数第二季度的评比结果。”
顺着郑贤庆指的方向,笔者看到,公示栏上清晰地写着村中每一家农户的得分扣分情况:“邻里不和睦扣20分”“环境卫生差扣10分”“最美媳妇加10分”“优秀共产党员加10分”……每家的好家风指数怎么样,公示栏上一目了然。
以上这一切都指向一个内容——“好家风评价体系”。实际上,在郑宅镇,“好家风评价体系”自古有之,最早可追溯至“一门尚义,九世同居”的郑氏义门,也就是“江南第一家”。“江南第一家”孝义家风的密码离不开《郑氏规范》中168条家规家训。如今的“好家风评价体系”正是源于这本《郑氏规范》。
“我们现在推行的‘5+1’家风指数考评,包括遵规守纪、邻里和睦、环境整洁、家庭和谐、诚信致富五个方面,以及奖惩情况,都是在《郑氏规范》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郑贤庆说,家风指数评比便是从《郑氏规范》中第28条、29条演化而来。其中,前五个方面每项20分,共计100分,另外再根据奖惩情况予以加减分。考评程序需经过联系党员打分、村评议团审核、村务联席会议审定以及镇党委政府批复。
最终考评结果会在村务公开栏上的家风指数公示栏中公开。“我们月月打分、季季公开、年底评优,还设置了‘红黄榜’,家风指数高的上红榜,低的上黄榜。”郑贤庆说。
上红榜的自然皆大欢喜,上黄榜的会觉得面子上挂不住,想方设法下黄榜。东明村原党支部书记郑宏建至今记得,村里那对冷战了近20年的亲兄弟因“好家风”重归于好。“我们村第一年评好家风指数时,有5家上了黄榜,其中就有这对兄弟,就是因为兄弟不和睦各家扣了20分。”郑宏建表示,兄弟俩因为分家闹矛盾,从此“老死不相往来”,虽然两家人就住隔壁,但见了面从不说话。“我们平时也去调解,无奈兄弟俩解不开心结。”郑宏建说。
没想到因为好家风指数的考评,这件事情发生了转机。郑宏建回忆,在第二年年底考评开始前,有一天,弟弟主动找到村两委,希望他们能帮忙调解。“都说家丑不可外扬,弟弟不想因为兄弟不和导致扣分再上黄榜。”郑宏建当即决定尽早调解此事。
“你定个时间,我们来调解就行。”“就今天吧。”于是,郑宏建前往哥哥家,试着为二人调解。“一开始还担心哥哥不愿意调解,两家关系十几年来一直这么僵,我们做过思想工作,就是没成功。”但令郑宏建欣喜的是,哥哥也有调解的想法。“他也因好家风指数考评扣分的事苦恼很久,想缓和与弟弟的关系,只是碍于面子张不开嘴。”郑宏建随即打电话给弟弟,弟弟听后便主动提出要来哥哥家。
“我到现在都记得那个场景,哥哥跟弟弟说‘过去就过去了’,弟弟叫了声哥哥,兄弟俩握手和好,两个人都哭了。”说起这件事,郑宏建很激动,“10多年没调解成功的矛盾,这次用了十几分钟就调解成功。”
兄弟俩矛盾的化解也是一个转折点。“因为好家风评价体系,我们成功化解了很多陈年恩怨,原先我们一年要调解50起左右的矛盾纠纷,现在一年不到10起。”郑贤庆说,好家风指数在无形中约束规范了村民的行为,也推动了民风向上向善。矛盾产生前,大家都会想到好家风指数的考评,本着息事宁人的态度,大事化小,小事化无,邻里和谐,矛盾自然就少了。
信息来源:今日浦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