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消息(记者 郑力)农产品增产不增收,怎么办?在我县,每8户农户就有1户种葡萄,用“减法”解题。先控产提质,让葡萄减产一半;再通过引进“新葡农”,示范新品种、拉长销售期,实现葡农收益逐年增长。据县农业农村局预计,今年,全县葡萄产业产值近14亿元,亩均同比增长18%。葡农户均收入从2016年的7万元增长到如今的超13万元。
8日早晨7时,浦江圣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里,来自云南的7名葡萄专业分拣工已经忙开了。通过观色、估重,这样分拣出来的一级“阳光玫瑰”,每公斤市场零售价可达90元。
作为首家引进专业分拣工的种植农场,圣炫农业的“阳光玫瑰”是本地最早上市的。通过采用大棚双膜“促早”种植工艺,原本8月中旬上市的“阳光玫瑰”,7月中旬就能陆续上市,每公斤售价比往年高一二十元。尽管如此,圣炫农业还是按照“每平方米生长5串葡萄”的浦江标准,主动减产一半。
“做工业讲亩均税收,做农业也要讲亩均收益。”该公司负责人张旭升说,他两年前投身浦江葡萄种植,看中的就是我县不一样的农业经营发展理念。
葡萄是我县的优势农产品,种植面积达6.9万亩,种植户1.02万户。但与众多农产品一样,我县也曾有过葡萄增产不增收的情况。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另外,随着“非粮化”整治,葡萄在种植面积减少近3000亩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增收?
在产量上做减法,向品质要效益。在省农科院专家的帮助下,我县按照土壤、光照、降雨量等指标,测算出“每平方米生长5串葡萄”品质最优。按照这一原则,我县从2016年起引导鼓励种植户控产,把葡萄亩均产量从3000公斤减产到1500公斤左右。如今,6.9万亩种植面积基本实现控产。控产后,葡萄品质提升,价格也逐年上涨。以巨峰葡萄为例,前年每公斤收购价是8元,去年11元,今年已达15元左右。
与此同时,我县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一批“新葡农”,打造了“圣炫农业”“十里阳光”“德元”等现代葡萄农场。这些善于经营的“新葡农”带来了葡萄新品种、种植新思路。“阳光玫瑰”是葡萄界的新宠,售价是“巨峰”的3至5倍。这些年,在“圣炫农业”“十里阳光”示范带动下,种植户从原本95%的面积种植“巨峰”,调整到83%的面积种“巨峰”、12%种“阳光玫瑰”、5%种其他品种的新格局,亩均效益增收明显。
另外,通过引入“天工墨玉”“苏新1号”等新品种,原来只有7月、8月有葡萄卖的浦江,可以从6月一直卖到11月,售卖期大大拉长。
信息来源:今日浦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