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义文化在浦江的传承和发展
信息来源: 政协浦江县委员会
发布时间: 2022-07-08 09:49
浏览次数:
字号:[ ]

孝义,就是行孝重义,是道德的核心。《增广贤文》中说:千经万典,孝义为先。儒家《孝经》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顺父母只是孝道的开始。义,正的道理,正直的行为,《论语•里仁》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浦江的孝义文化,从嵩溪孝门——球山何义门——麟溪郑义门——深溪王义门——左溪黄氏孝义坊——壶溪吴氏孝子坊……可谓一脉相承,源远流长,历朝历代不仅正史有传、县志有记,家谱和民间都有记载和传说,更有遗址遗物存世。

一、浦江孝义文化的源头:孝门村颜乌——浦江第一孝

《义乌县志》载:“孝子颜乌,年幼丧父,家境贫穷,无钱唤人营葬,只得独自挖泥,亲手掩埋,墓未成而两手十指尽出血,感动成群孝乌(注:孝乌,嘴小而白色,长大后都要衔食喂养自己的母亲,是乌鸦的一种)衔泥助葬,及坟成,乌嘴尽伤,故名乌伤。”义乌市,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设乌伤县。后改名乌孝县,义乌县,今义乌市。

《嘉靖浦江县志略》载:“思孝桥即孝门桥,孝子颜乌寓所后门。浦江未置县时为乌伤北鄙。”民间传说,颜母信奉天神,常去溪西社坛祭天,溪上无桥,一到雨季,只能望溪兴叹。孝子颜乌四处募钱造桥,至桥成,遂命名为“思孝桥”。因桥在颜乌住所后门,故名“孝门桥”,村以桥名,这就是郑宅镇门村的来历。

明末清初,浦阳龙溪张氏应朋慕名迁居孝门,弘扬孝义家风,再创家业辉煌。

——其子张亚居在家仁德孝义,在外兴学助教、造桥筑路、赈灾救难等,一生助金捐银数以百万计,主持建设了孝门张氏宗祠、永锡堂、孝门桥等,特别是“浦江县孝门桥张亚居独修鼓楼”一事,使得邑内外无人不知其孝义之名。

——张亚居之子张守羔博学能文,对父母极尽孝道。母患痈疾,他躬亲汤药,痈溃吮毒,衣不解带半年之久,不离母亲左右。不久,母痈病复发,守羔事之如初。过三月余,母去世,守羔哀毁骨立,闻者无不为之感叹。

——张氏后裔张致嵃于道光十五年(1835)奉旨到广西任知县、知州。道光二十九年(1849)父亡,致嵃辞官回家守孝。守孝毕,人皆劝其复职,但致嵃孝母心切,坚不复出,特构筑“爱日堂”,以“不可一日不事奉父母”之意来明志。咸丰十一年(1861)七月,太平军袭扰浦江,致嵃为保一方平安,与子景青一起亲率民团助浙江巡抚左宗棠拒敌,英勇无畏,战死于黄梅岭下,其事迹载入国史《忠义传》。

——张氏后裔诗人张若骝,民国时为宋濂故居亲撰的对联:“麟塘山麟塘水乐山乐水,孝门东义门西村东村西”挂在堂中。他发起捐资并任董事长与西门外杭坪石狮头村的张狮岩一起建造浦江中江第一桥:湖山桥。

村中的孝门桥,桥西头的迎春亭,历经百年,方便行人,至今仍是村民纳凉休闲的好去处。

二、列“五贤祠”“十三贤祠”之首的唐代孝子陈太竭

陈太竭,唐朝武鼎之子。《嘉靖浦江县志略》卷七载:“陈太竭,二亲亡,衰麻终身,哀哭弗辍。每奠果肴,乌鸟不啄。上通神明,可感异类。”

元至正十二年(1352),陈太竭列“五贤祠”之首。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列“十三贤祠”之首,同列的还有郑义门同居第一始祖郑绮。

三、浦江第一个受朝廷旌表的家族:浦阳球山义门何氏

据清咸丰五年(1855)《球山义门何氏宗谱》记载:一世祖延寿,唐大中八年(854)自太末迁浦阳练野,三传至何千龄,崇尚孝义,四世同居。唐末五代后梁贞明六年(920)旌表其门闾,遂称“何义门”,是浦江县第一个受朝廷旌表的家族。

四、浦江孝义文化的核心:郑义门——江南第一家

郑义门的孝义文化有近七百年的历史。从南宋建炎年间到明天顺三年三百多年的十五世同居,是大同居时期;从明天顺三年到清末的三百多年,是小同居时期。大同居、小同居共历时近七百年。其孝义事迹载宋元明三朝正史。

郑义门同居第一始祖郑绮(1118——1193)。据《历史人物词典》:郑绮,宋婺州浦江人,字宗文。善读书,通《春秋榖梁传》。事亲极孝,父系狱当死,绮上书请代,事遂白。母张病挛,绮抱持若婴儿,事之数十年不懈。临没,誓言子孙毋分财异炊。孝宗乾道间赐号冲素处士。以“纯孝”儒生载入宋朝正史,见《宋史》卷一五零《孝友传》,有“孝感泉”为证。

第五世主家政的郑德璋是郑义门“十五世同居”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他辞去青田县尉,着力于家业管理,做了三件大事:建立联防武装、制订治家准则、开办东明精舍,为巩固长久同居奠定了基础。

至元元年(1335),宋濂授经郑义门东明精舍。至正六年(1346),宋濂慕郑义门和孝门之家风,筑室于义门与孝门之间的青萝山下,四年后,举家迁居于此,自此谓自己是浦江人。宋濂在郑义门东明精舍教书育人、著书立说,参与完善168条《郑氏规范》,留下“没有郑义门就没有宋濂,没有宋濂就没有江南第一家”的千古传奇。宋濂还为深溪王义门撰写了《义门碑铭》。

洪武十八年(1385),明太祖朱元璋亲赐郑义门为“江南第一家”。朱元璋还命礼部举行旌表郑义门为“孝义家”的仪典,宋濂的学生,后来被称为是“天下读书种子”的方孝孺,做诗来贺:

丹书旌门已拜嘉,千所盛典更堪夸。

史官不用春秋笔,天子亲书孝义家。

现在郑氏宗祠师俭厅里,那块“孝义家”的牌匾及屋柱上的对联,就是这首诗的后两句。“江南第一家”的匾额也挂在郑氏宗祠门口。

2020年申报“江南第一家——郑义门”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时,专家对其价值的认定是:中国乃至世界家族文化的活化石、中国原始共产主义的典范,《郑氏规范》《郑氏家仪》是世界家族史上至臻最高的“家族法典”,中国儒学文化、爱国爱家和廉洁奉公的旗帜和实践地,江南第一家——郑义门古建筑及其布局体现了劳动人民朴素的哲学观和唯美的人生观等四条。

江南第一家是一个文化综合体,包含了儒家文化(孝义是核心)、耕读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遗址文化、廉政文化、饮食文化、山水文化等,是中国家族史上的奇迹。

在孝门和义门之间的现安山行政村,背靠青萝山、玄麓山,由马鞍山、上桑园、山下甲、杨木泉、渔家塘、上下麟塘等自然村组成,这些村一半姓郑、一半姓张,都是郑义门和孝门张氏的后裔,都倡导遵循孝义家风。

五、浦江孝义文化的延续之一:深溪王义门

在孝门和义门的影响下,深溪王氏于明崇祯年间在参考《郑氏规范》的基础上,再加16条,形成184条的《深溪王氏家则》,共同推动了孝义家风的传承与发展。

王氏宗祠;至今还保留着刘基题写的“王氏宗祠”“江南望族”“海内名家”三块匾额。

六、浦江孝义文化的延续之二:左溪黄氏——孝义坊

清乾隆36年(1771)为旌表岩头镇芳地村黄应律、黄昌期父子的孝义事迹建“孝义坊”,为浦江县唯一保存完好的牌坊。

七、浦江孝义文化的延续之三:壶溪吴氏——孝子牌坊

清顺治皇帝旌表杭坪村孝子吴守征,准予在杭坪村大路口竖“骑路牌坊”,即“孝子牌坊”。“文革”期间被毁。

八、浦江孝义文化的现代传承:孝义家风指数

2016年,郑宅镇党委政府充分利用孝门村二千多年、郑义门八百多年和深溪王氏四百多年传承的孝义家风,在乡村治理中以“党建+”的模式,实行“5+1”家风指数考评办法,顺势推出“家风指数”,将其融入基层自治、德治、法治之中,推动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2017年全县推开这一做法。2019年,郑宅镇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2021年,浦江县荣获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