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黄双龙
1986年出生的黄照俊,是黄宅镇渠北村村民,也是浦江县百分百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志愿者。
在公益圈内,大家都叫他“海蓝”。“海蓝”说,是公益改变了他,让他觉得自己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是公益拯救了他,让他在双目失明后的日子里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一直热心公益
“海蓝”原是一名汽修工人,2013年,27岁的“海蓝”加入百分百。“海蓝”是协会的首批成员,在圈里他被公认为“很有责任心”,在评选年度优秀志愿者时他总是高票通过。
刘光云是“海蓝”的公益引路人,他说:“海蓝”不怕吃苦,我看他为人热情,就带他一起做公益。加入‘百分百’后的第五年,他就担任协会副会长。几年下来,“海蓝”已经能很好地管理600人的公益团队了。”
“海蓝”还是“百分百”微信群和志愿汇的“小管家”。每个月至少20场的公益活动都由他在志愿汇上申报,通过审核后将活动编码告知队员。活动的组织工作是琐碎的,“海蓝”总是耐心对待,有条不紊。若有突发情况,他总是随时待命做“替补队员”。
从2015年开始,每到桃形李成熟时节,“海蓝”都会来到浦南街道七村陈建宁的果园。这一家人均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家中20亩桃形李的采摘销售成了大问题。“海蓝”为帮助这家人,早晨6时就开车出门,一路接上志愿者赶在7时前到达果园、采摘,并按照一盒5公斤的规格轻拿轻放,细细分装。随后,他开车给预订桃形李的“爱心户”送货上门。傍晚,他再将桃形李运到县城义卖。
2018年,在浦江县书画节志愿者培训动员会上,“海蓝”作为志愿者代表发言:“志愿服务需要坚持,还需要信念。我们将以更细致、更贴心、更周到的服务来体现志愿者的人生价值。”
双目逐渐失明
2015年7月的一天,“海蓝”觉得右眼有异物感,晚上看灯光有彩色光圈。经诊断,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医生说,治愈的可能性极小。
滴眼药水控制眼压,做虹膜激光切除术,持续的治疗并没有使“海蓝”的症状好转。2017年年底,“海蓝”的右眼彻底失明。
生活仍要继续。“右眼失明后,我常用手遮住左眼,假想双目失明后该如何生活。爸爸有高血压,我不想让父母担心。”“海蓝”说。除了与哥哥说起这事,“海蓝”没有告诉任何人。“海蓝”配了一副眼镜,和往常一样,上班,做公益,他还对父亲说:“哥哥戴眼镜好看,我学他。”
病魔依旧在一步步逼近。2019年9月,“海蓝”的左眼视力在一场高烧后急剧下降,几近失明。“除了吃饭,他都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知道在做什么。”“海蓝”的父亲觉得他变得内向寡言。
“看书,上网查资料,哪怕看到一例成功治愈的病例,也能给我希望,可惜一直没找到。”“海蓝”说。从搜索“如何治疗青光眼”到搜索“青光眼是否能治好”,“海蓝”最终接受了失明的事实。“后来我干脆搜索失明后能干什么,了解到好多励志故事,我想生活还是要继续的。”“海蓝”说。
我会继续做公益
直到2019年10月下旬,“百分百”团队才知道“海蓝”失明的事。那天,团队负责人百姐的车子启动不了,请求“海蓝”帮助,电话那头是虚弱的回复:“百姐,我没在汽修厂了,我的眼睛看不见了……”
百姐心头一惊,叫上3名志愿者立刻赶往“海蓝”家。
“这段时间志愿汇和微信群工作都没中断,你是怎么做到的?”想到最近一个月20多场公益活动的后台统筹和管理工作依旧顺畅,百姐强忍住泪水问他。
“我提早在手机上学了盲人打字。”“海蓝”说。
“你为什么不告诉我们?”泪水再也忍不住了,一行人相拥而泣,“兄弟,是我们没做好……你失明了还在为大家考虑。”
不久后,“百分百”成立关爱“海蓝”小分队,志愿者们轮流上门给“海蓝”理发梳洗、剪指甲,带他去医院评残,每周陪他去诸暨诊疗换药,还帮他找盲人推拿店拜师学艺……
2020年1月,得知取名“海蓝”是因为“海蓝”一直有一个看海的心愿后,志愿者们就暗下决心要帮他圆梦。2020年7月17日,在一家爱心企业的资助下,“海蓝”和厂里数名残疾人一起前往舟山“看海”。
在朱家尖景区,循着阵阵海浪声,“海蓝”在志愿者的搀扶下一步步靠近大海。层层奔涌的海浪向他袭来,漫过脚背,打在膝盖上。他弯下腰,一次次捧起海水,感受大海的气息。
“这涛声真动听。有公益家人的关心,我很幸福。”裤角湿透了的“海蓝”走上岸说。他还蹲下身用手掌感受沙滩的柔软,他说:“一粒沙子不起眼,不计其数的沙子就能成就一片沙滩。我个人的公益力量很微小,很多人一起做公益,就能聚沙成塔。公益之路,我会一直走下去。”
“海蓝”的下一个心愿,是学好手艺后开一家盲人推拿店。这,也是关爱“海蓝”小分队的下一个心愿……
信息来源:今日浦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