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公开 >信息公开目录 >部门信息公开 >科技局 >发展规划
索引号: 330726ZF050000/2022-40611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 浦江县科技局
生成日期: 2022-02-24 主题分类: 组配分类: 发展规划
公开形式: 网站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2021年浦江县科技创新工作总结及2022年工作思路
发布日期:2022-02-24 17:30 浏览次数: 来源:办公室

我县科技工作在省厅的关心支持下,大力实施“科创兴县”战略,持续优化创新环境,持续加大创新投入,全社会创新氛围日益浓厚,企业创新活力日益增强,科创平台服务能力日益提升。根据省科技厅、省统计局发布的《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浦江创新指数得分89.1分,比2019年提升了13.45分,创新指数排名从2019年的全省85位提升到80位,进步位次从49位提升到39位,位次前移了10位。现将科技创新工作报告如下:

一、主要工作情况

(一)聚集市场创新主体培育,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抓企业梯队培育。建立“省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成长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机制,2021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申报认定38家,其中复审14家,新申报认定24家,比增加50%;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125家,超额完成90家的考核目标,完成比率达139%。抓研发机构建设。2021年组织评审认定县级企业研究开发中心33家,市级研发机构17家,省级研发机构1家。大力推行“企业研发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实现规上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100%全覆盖。抓创新人才引育。实施“浦江英才”2.0计划,加快引聚“高精尖缺”人才和创新团队,引进高层次人才5名,其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名、江苏省“双创人才”1名,新增柔性合作各类高层次人才6名。深化“百名博士入百企”计划,组织省内外10所高校16名博士16家企业服务。

(二)聚焦创新平台建设,汇聚优质创新资源。大力开展科技园区招商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率先垂范、带头科技招商,全年对接科技园项目12个,投资5.2亿元的九黎浦江科技制造产业园区成功落地。高梅山区块科技产业园、浙商创投科技智造港、百炼区块科技产业园等项目持续推进。檀溪科创谷概念规划完成编制,并列入“十四五”规划,项目涉及占用耕地面积上报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报批。发挥科创飞地作用。推进浦江(杭州)科创中心建设,依托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创建“孵化在杭州、产业在浦江”的“科技孵化+产业化”新模式,助推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截至目前,5家企业入驻,并设立研发中心。提升科创平台服务水平浦江科技创业园2017年正式启用以来,于2018年成功创建省级科技孵化器几年来累计办理签订孵化协议企业77家,其中已毕业(淘汰)迁出企业39家,总计在孵企业38家,产业化落地企业17家,在孵企业职工人数200人左右,拥有“863计划”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1名、“省千”人才1名;现有企业中先进设备制造行业的16家,信息软件的7家,物联网1家,文化创意4家,节能环保2家,新材料2家,医疗器械3家,农业科技3家;落实科技企业的培育工作,已认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13家,培育浙江博开机电科技有限公司、浦江召日电器有限公司2家企业上规,并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创园博士创业3家,硕士创业4家,本科及以下创业29家,创业创新活动17场:科创园目前正在积极开展各类招商工作,共对接意向入园项目120项:涵盖先进设备制造、互联网、农业科技、文化创意等诸多领域。2021年科创园入驻企业15家,培育省科小1家,入驻企业总产值18110.95万元,总税收467.47万元,总研发费用1834.21万元。截2021年武汉纺大家纺设计研发中心积极对接绗缝企业,共设计完成绗缝产品花稿、包装稿8000余件,其中2000余件花稿被家企业采用。

壮大科创平台。着眼浦江水晶产业发展需求,与浙江农林大学共同成立浦江水晶产业研究院。依托浙江大学学科和人才优势,结合浦江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积极筹建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浦江分院,拟定合作协议。省级水晶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按计划推进,水晶检验检测中心完成搬迁方案,水晶产业链数据中心投入运行,主题馆已完成规划正在建设中。新增院士专家工作站2家,廿间里众创空间被认定为省级众创空间。

)聚焦科技对接合作,增强科技成果转化。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围绕县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加强县内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全年实施科技成果发明专利产业化项目30项,完成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验收38项,申报市重大项目2项,市重点项目3项,申报市公益类项目5项,技术交易额登记达5.4亿元。实施科技成果对接行动。主动融入G60科创走廊,组织19家企业参加G60产业联盟科技对接活动,达成合作项目7项。持续推进“揭榜挂帅-全球引才”,累计发布企业技术难题榜单152个,揭榜68个、总榜额2427万元,兑榜33个、总榜金641万元,与全国32所高校的人才团队建立了互利互赢的合作关系。开展传统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依托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浦江微电子与智能制造研究院和东北林业大学浦江工程技术研究院,实施3项传统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NFC无源智能挂锁”“水晶烫钻/筛钻智能生产线优化方案”已推广应用,“水晶加工专用伺服系统研发项目”完成工程样机,并通过专家中期验收。

(四)聚焦优化创新生态,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建立完善协调机制。建立科技、经商、发改等部门立项项目赋码沟通机制,科技、统计、税务等部门研发投入申报比对机制建立小微产业园科技创新指标增长考核机制,引导向科技型小微产业园转型。明确招商引资科技创新指标底线,高质量招引企业。加大科技扶持政策力度。严格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科技创新首位战略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的意见》“科技新政14条”,修订完善科技扶持政策,加大对企业研发投入补助力度,在市级政策的基础上,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再增加2%的补助。加强反向倒逼,在县工业企业亩均效益综合评价中,对上年度无研发投入的规上企业,在亩均效益评价结果基础上下调一级,倒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有研发活动的规上企业从2020年的124家增加至289家,增长46.1%,达到81.03%。全年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总额7.98亿元,增幅76.7%,全市排名第二;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占规上工业营业收入比重3.41%,全市排名第三 。建强科技服务队伍选派葡萄、高山蔬菜2个省科技特派员团队、15名省科技特派员入驻企业,帮助企业制定发展规划、策划科技项目、对接成果转化,引进了3类12个瓜菜新品种,推广蔬菜新品种9个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增强科技创新合力强度一是成立科技创新委员会。突出党委对创新工作的领导,成立以县委书记、县长任主任,分管副县长担任办公室主任,21个部门、17个乡镇(街道、开发区)主要负责人任组员的科技创新委员会,全面组织、指导、协调、推进科技强县建设工作,研究审议全县科技发展规划、重要科技政策、重大科技项目,统筹推进创新体系建设,研究部署科技创新工作,协调解决创新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二是广泛动员人大政协参与科技创新。县人大、政协专题听取科技创新汇报各一次,特别是县政协举行“请你来协商”专题协商会,聚焦科技投入、体制创新、产学研合作攻关进行面对面协商,县委俞书记亲自参与互动,省政协副主席郑继伟率温州、金华、衢州、丽水市政协分管副主席现场观摩,并高度认可。

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一是科技扶持力度大。完善科技投入保障机制将企业研发投入奖励政策享受门槛从100万元放宽至50万元。在企业享受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基础上,再给予5%或10%奖励,奖励上限从原来的100万元提高到300万元。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2021年全县财政科技投入11458万元,同比增长21.5%。兑现2020年科技政策扶持资金6712.94万元,同比增69.6%,研发费用补助4338.5万元,同比增长55.5%。二是实施科技金融支撑。依托国投集团,设立科技创新创业投资基金,总规模5亿元,首期实缴1亿元,已投资1400余万元。依托农商行成立科技银行,累计为171家科技型企业提供贷款6.72亿元,有效解决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问题。

(三)加大创新工作考核力度。一是完善全县科技创新目标管理考核责任制加大对部门、乡镇(街道)、开发区的创新发展考核力度,乡镇(街道)创新考核分值从去年的30分增加至60分,对二个工业园区的考核分值从40分增加至80分,机关部门全额纳入创新发展考核,并将分值提高至60分。同时,在高质量发展“五大攻坚”任务中,创新发展攻坚任务单列100分,由科技部门负责考核。二是加强督查,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建立乡镇(街道)、部门齐心协力抓创新的长效工作机制,把企业研发投入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额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科技型主体培育科创平台打造科技创新指标作为乡镇(街道)、开发区的每季度“晒拼创”指标,并由督查办专题开展季度督查

三、存在的科技短板

一是产业层次低,亟待提升。2020年我县规上企业中,绗缝、挂锁、水晶三大传统产业占比达62.8%,产值占比达6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低。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5.78亿元,增速18.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34.02%,高新技术产业投资6.16亿元,同比下降11.9%,三项指标均排名全市后3位。二是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滞后,县科创园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科创资源承载能力弱,科技创新平台不能适应高层次人才、团队的引进要求。

四、2022年科技创新发展思路及目标

2022年,我县科技创新工作将认真贯彻全省科技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助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主线,在提升主体创新能力,做强做大科创平台,深化“产学研”合作,优化创新生态方面持续发力,努力使我县创新评价指数明显提升。具体实施五大行动:

一是主体创新能力跃升行动企业是创新主体,必须把发挥企业创新能力作为主抓手。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在提升研发经费上报质量与扩大规上企业研发经费覆盖面下功夫,2022年有研发活动的规上企业占比达到85%以上。加快科技型市场主体培育,力争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5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00家。

二是科创平台能级升行动紧紧围绕1+4”科创平台,以浦江(杭州)科创中心为龙头,谋划成立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浦江分院。加快推进高梅山区块科技产业园、浙商创投科技智造港、百炼区块科技产业园落地,完善县科创园二期运营招商机制,启动檀溪科创谷前期招商准备。依托杭电智能制造研究院谋划锁具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整合全县高校院所研究机构,打造“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提升科技公共服务平台能级。

三是“产学研”合作提质行动按照市“人才科技三年行动计划”部署,实施“浦江英才”2.0计划,加快引聚“高精尖缺”人才和创新团队。实施创新型浦商队伍建设计划,设立“一企一策”精准培育清单,实施浦江工匠培育计划,深化“订单制”人才培养模式,与国内外高等院校合作共建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做好水晶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和中期评估,创新券使用额达到300万元以上,技术交易额登记5.9亿元以上,揭榜挂帅难题征集50项以上。做好2021年百博入企考核和2022年百博入企需求征集,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浦江微电子与智能制造研究院和浙江浦江梅花锁业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的“NFC”无源挂锁技术实行实体化运行,水晶伺服电机完成项目测试。2022年实施传统产业共性技术攻关项目3项以上。

四是创新生态优化行动在科技创新扶持政策精准性上下功夫,确保科技政策高效,确保县财政科技投入增长15%以上。完善科技项目管理、验收配套政策,推动科技项目管理规范化,提升科技项目实效性。规范外国专家管理流程和“双减”工作。推进“数字化”改革,按照省厅要求县级层面重在应用的统一部署,重点在“揭榜挂帅”、科技成果转化、浙里扣、科技仪器共享四个方面推广应用,同时积极探索谋划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数字化改革小切口,做好创新资源与市场主体的高效对接服务。实施科技金融支撑计划,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创业投资基金、科技银行杠杆作用,解决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问题。

五是科技支撑乡村振兴行动。按照省级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示范项目的建设要求,继续做实农业科技特派员选派(第十批县级农村科技特派员)、农业科技项目立项管理等工作。谋划申报葡萄产业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打造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个,引进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5项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