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公开 >信息公开目录 >乡镇街道信息公开 >前吴乡 >乡镇动态
索引号: 330726JD040000/2022-46068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 前吴乡
生成日期: 2022-10-15 主题分类: 组配分类: 乡镇动态
公开形式: 网站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喜迎二十大 奋进共富路 | 前吴乡:“共富工坊”架起家门口的致富桥
发布日期:2022-10-15 09:02 浏览次数:

9月2日,“水墨前吴·共富工坊”揭牌。这代表着前吴乡来料加工集散中心·义乌大千食品“水墨前吴·共富工坊”正式开业,将托起前吴乡群众稳稳的幸福。

近年来,前吴乡全方位升级共富项目,多举措拓宽就业渠道,共同富裕建设出真招见实效,遍地开花的“共富工坊”架起了群众家门口的致富桥,让群众鼓起了“钱袋子”。

招商引资 家门口就业兴起来


“将这些软糖包装到这个熊猫罐子里,再挂上标签就完成了,我一个月可以赚3000-8000元呢。”塘岭金村村民张灵娟笑容满面道,“连我的小姐妹都羡慕我,说在这干活是真好,一是活简单,操作容易好上手,轻轻松松把钱给挣了;二是村里老人家在家也无聊,有个地方大家能聊聊天,街坊邻居感情更融洽了;三是工作轻松氛围好,心情愉悦了,身体也会棒。”

为实现村集体增收、百姓增富“双增计划”,前吴乡深入实施“融义接杭”战略,经过前期多次充分对接,于2021年5月签约投资额4000万元的来料加工集散中心招商引资合作项目。项目充分利用塘岭金村闲置的仓储用房,今年9月正式投入运营,第一批用工26人,全部开工后可至少为300余名闲散劳动力尤其是低收入农户提供就业岗位,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增收。

在墎山村的文化礼堂内,也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我们把商标弄好,晚点义乌企业老板就来收走,”村民张光亮笑脸盈盈,边给手里的发箍装上“名片”边说,“这些东西做起来又快又简单,一般做贴纸、挂钩、衣架之类的小物件,村里六七十岁的老人也能在自己家门口干,不仅有事干,还能赚到钱,生活美滋滋。”

年近70岁的前吴乡墎山村村⺠张根林更是坦言:“三十年来家里条件都不好,有个生病的儿子需要照料,几年前自己还不幸中风,半边身子反应迟钝,干不了重活,生活不堪重负。是来料加工项目让他极大改善了家里的经济状况,不仅赚到了钱,让家里有了余钱,连自己一直不利索的半边身子也灵活了许多。”

归根结底,这都得益于前吴乡积极贯彻落实“融义接杭”战略,由政府牵头建设“家工厂”,有效解决闲散劳动力和低收入农户的增收问题,让老百姓从等、靠、要转变成为通过劳动实现经济自由,在家门口念活了“致富经”。

因地制宜 集体经济富起来

前吴乡袅溪村多山地丘陵、海拔较高,村内农田地块小且散,出现了土地大片抛荒的现象。为拓宽山区群众致富门路,袅溪村大力发展农文旅融合产业,依托袅溪村吴莱文脉和袅溪源等文化、地理优势,引进“黄金米”等优质、特色水稻品种,开展标准化栽培,让“吴莱黄金米”“吴莱状元米”香飘万里。

前吴乡墎山村通过县农业农村局牵线搭桥从农科院配套引进栽培技术,因地制宜种植“拉飞南瓜”。即使今年气候比较炎热,对南瓜生长有一定影响,但凭借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土壤优势,“拉飞南瓜”试种成功获得大丰收,第一批南瓜获得了1万余元的收入,第二批于9月底上市,共计为村集体经济增收5万余元。

前吴乡桃源村有50亩地块原处于抛荒状态。通过多地走访调研,桃源村两委决定由村集体种植甘蔗,并远赴广西学习甘蔗种植技术,先试先行种植甘蔗,以“一根甘蔗”撬动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前吴乡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整合优势资源,牢固树立品牌强农意识,注重区域化品牌建设,充分挖掘本乡优质农产品,积极探索“吴莱黄金米”“拉飞南瓜”“吴溪红糖”“吴溪草莓”“通济小香薯”“吴莱状元面”等农产品产业发展,形成村集体种植、管理、销售一条龙的农产品增收模式,同时不断提高特色农产品质量,带动村集体和村民持续增收,托起了乡村的“共富梦”。 

更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前吴乡围绕企业、村集体、农户三方共富目标,探索“融义接杭型、百镇共建型、家庭工厂型”三种类型的共富工坊,建立“共富合伙人机制、共富助跑员机制、共富监督员机制”三大机制,激发增收致富动力、释放本土资源活力、凝聚共谋发展合力。据统计,“水墨前吴共富工坊”共计40个加工点,已实现加工产值588余万元。

扩中提低 幸福指数强起来


为帮助全乡残疾人就业创业,精准“提低”,前吴乡创新“共富工坊”建设模式,将“共富工坊”搬进“残疾人之家”,于8月26日正式开业。新"残疾人之家"通过经纪人集中配送、残疾人手工组装的加工模式,为20余名残疾人提供易于上手、自给自足的就业岗位,实现困难群体的“共富梦”。

走进前吴乡寿溪村“残疾人工坊”,20余名残疾人正在做一些简单的手工活。这里做工的残疾人大都是首次端上稳定“饭碗”,在“共富助跑员”指导下,可以做些简单的组装,多劳多得。“我一天可以完成500来个玩具翻套。”王华阴有智力障碍,婆婆行动不便,家里仅靠丈夫一人维持生活,有了这份家门口的工作,不用日晒雨淋也可以自给自足,减轻家里的负担。

物件虽小,但承载了村民的“致富梦”,孕育出百姓们的幸福甜蜜生活。它让闲在村里人忙起来,村民的荷包鼓起来了,腰杆也挺得更直了。“在‘残疾人工坊’,他们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发挥自己的价值。”前吴乡寿溪村党支部书记张灵表示。

工坊内还向残疾人提供午休、阅读等场地,配套生活照料、康复医疗、心理疏导等全方位暖心服务,让这些残疾人在“经济上有收入”的同时,实现“生活上有照料”、“精神上有快乐”、“家庭上能稳定”,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通过共富工坊盘活乡村资源,解决就业岗位精准“提低”,老百姓家庭生活幸福指数明显提高,在家门口念活了“致富经”。

好的项目能带动一片产业、致富一方百姓。“共富工坊”建设,是促进村民就业增收的有效举措。从无到有,从贫到富,前吴乡“共富工坊”让群众不单充实了物质,连精神上的需要也得到了满足。“下一步,前吴乡将继续全域铺开‘共富工坊’,向‘人人有事做 户户有收入’的目标更进一步。”前吴乡党委负责人表示。




信息来源:党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