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手机版首页 >>走进浦江 >>史说浦江 >>浦江历史文化
浦江百年人物系列(57)石俭斋

  石俭斋(1870~1938) 原名思积,乳名樟龙,字克余,号健斋、俭斋,例贡生。县城城西下田畈人。生于1870年12月25日(清同治九年十一月初四)。历任浦江县自治委员、县甲寅年(1914)旱灾、壬戌年(1922)水灾义赈干事、县团防军事支应所自卫团董事、县兵灾善后委员会主任、县育婴堂堂长、县公产公款委员会委员、县财政委员会主任委员、浦钟路汽车公司清理委员会委员等职。

  石俭斋“居今日而图治,以培养人才为第一义”,启发民智,转移风尚,创新学之风。于1934年春,在城西下田畈家宅,以60%田产捐作校产,利用自家闲置的7间房屋作为教学楼,置办教学设备,创办“私立俭斋小学”,延请陈凤鸣、胡金明、朱耀浙等执教,规定贫困儿童免交学费,首招高年级复习生两个班试教。1935年,首批入学儿童编为一个班。1936年,扩招两个班级,教师增至5名。至1938年,每个年级有两个班,数百名学生,教师增至15人,成为一邑名校。

  石俭斋为人平和纯厚,急公好义,遇公益事,深资襄助。浙江省巡抚使屈映光、省长张载阳及历任浦江知事、县长均有赠额。1934年县长方扬赠有“惠周桑梓”额,跋曰:“……性豪爽,善用财,急公不让于子文,好义有同乎范伯。凡来宰是邦者,莫不敬礼有加……”。1938年10月24日病卒。

  石俭斋殁后,其子石有怡(字伯温,号悦卿。明强高小、两浙盐务初级中学、上海持志学院中文系毕业)接任校长。复于原教学楼西增作图画与音乐教室,取名“怡庐”。继又建造楼房一幢,设礼堂与教室。1942年5月浦江沦陷后停办。1945年7月浦江光复后,县政府自县北迁返,因县署被日军拆毁,借俭斋小学设署办公。1946年春,县政府迁署学宫后,俭斋小学遂在下田畈复课。

  1950年2月,浦江县人民政府奉金华专员公署专员杨源时指令,将私立俭斋小学改为县立,次月起改名“浦阳镇第二中心学校”。


  选自《浦江百年人物》(张解民 江东放 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