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德明(1883~1959) 县城城西应店人。生于1883年4月27日(清光绪九年三月二十一日)。16岁起在郑宅药店当学徒,愤清廷腐败,国势危急,遂倾向革命,萌从戎报国之志。19岁考入浙江武备学堂,经蒋方震、蔡锷介绍加入同盟会。1905年毕业后,执教于浙江弁目学堂,旋任浙江陆军第二标第一营右队排官。1908年,在浙江炮工学校炮兵弁目科进修6个月,到南京第九镇炮兵团见习。嗣充浙江新军第二标督队官,与赵声、叶仰高等革命志士过从甚密。
应德明旧照
1910年,经叶仰高引荐,在香港皇后酒店秘密谒见孙中山。受孙鼓励,矢志革命,推翻清廷。自香港回广东,遂与蒋尊簋密商,调至广东,任新军第二十五标混成协司令部参军官,兼充广东陆军炮兵第二十五标第二营管带,俟机起义。
1911年4月,黄兴、赵声等同盟会骨干抵广州,仓促起事。因清军有备,起义失败,史称“黄花岗之役”。清军大肆搜捕革命党人,危急关头,应德明秘密派员混进城内,易以本营军服符号,救出叶仰高等27位革命党人。同年11月,广东响应武昌起义,宣布独立。与姚雨平、林震、李济深等组织粤军北伐,自任炮兵团司令,挥师北上。与皖、赣军集结,协助江浙联军,攻克雨花台,底定南京。率部继续渡江北伐,取临淮关,克固镇,据宿州,围攻徐州。徐州城坚墙固,亲自操炮轰击城郭,清军震恐,士气崩溃,联军当夜占领徐州。
1912年1月,中华民国成立。应德明以为革命成功,国家可走向新生自强之路,岂料中国依旧是军阀内乱,国难频仍,吏治未澄,深感理想之破灭,乃脱离军界十余年,不问世事。
应德明故居
1933年,李济深与十九路军酝酿反蒋抗日,应德明受约联合各方力量,约期举事。11月,李济深、蒋光鼐、蔡廷锴等在福州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不久遭蒋介石镇压。事败,应遂隐迹苏北,经营垦殖运输业。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日军侵占苏北,应德明苦心经营的产业悉数被毁。侵华日军参谋本部高级军官山泽、永田、松涛原系浙江炮工学校日籍教师,知应德明在该校期间,成绩优异,遂四处寻访,拉拢利诱。应德明乃改名换姓,以从事中医业为名,参加东台红十字会,致力于社会救济工作。闲暇时则研究易理哲学,作晦韬之计。1947 年,受镇江红十字会会长陆小坡邀请,到该会襄助会务。
新中国成立后,镇江红十字会自动遣散,房产呈请政府接收。应德明致信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李济深,倾诉胸臆,陈述近况。李即致函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席谭震林、副主席冷御秋。人民政府本着对辛亥革命同仁存抚之忱,聘为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1956年任镇江市政协第一届委员。撰有《黄花岗起义前后杂忆》等文史资料。1959年10月14日在镇江病逝。
选自《浦江百年人物》(张解民 江东放 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