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消息(记者 江肖娴 通讯员 毛嘉虹)花桥乡下宅溪村位于西部山区,村里60岁以上的留守老人有370余人。近年来为突破发展困局,花桥乡下宅溪村党支部书记沈明法走村串户摸实情,搞调研。沈明法结合村里老年人多的实际情况,想到义乌找手工活,让村里老人也有钱赚,让留守老人“老有所为”。
沈明法来到义乌,经过走访了解,沈明法发现来料加工十分适合,村民们不仅可以增加收入,而且可以把活揽到家里来干,既不用资金投入,又不耽误照顾家庭,不用出门就能赚到钱。
沈明法找到村民谢金兰,他们主动和义乌商会对接,一开始,他俩一天至少走访8家企业,看了几十种来料加工产品,但只能拿到一批小订单。因为交货及时,加工质量好,一年合作下来,下宅溪来料加工点得到了义乌和周边地区多家厂商的信任,不少企业主动找上门来,并建立了业务关系。为了消除加工产品的“淡旺季”,沈明法还找到花桥乡妇联工作人员寻求帮助。在花桥乡政府帮助下,“共享订单、抱团加工”的运营模式在下宅溪村应运而生。“一个经纪人平均合作5家上游厂家,大家联手后,就有百余家企业的资源。”沈明法说。
加工产品种类丰富了,数量也多了,在家的村民都来加工点干活,之前的空间就变得不够用,来料加工经纪人谢金兰马上找到沈明法反映问题。沈明法本想在加工点附近的农户家中租几间房子,但是加工点起步不久,资金周转困难。沈明法不气馁,他动情晓理,连续几晚在村民家中做思想工作,帮忙商量租金问题,让村民安下了心。考虑到长远发展,沈明法又召集村“两委”干部集思广益,怎样让更多的村民在更好的环境中赚到钱?经过一番商讨,村“两委”决定将公共用房区腾空升级成来料加工集聚区。今年年初,下宅溪来料加工点从50平方米只能容纳五六个人的小作坊,到现在有了近650平方米能容纳200余人的加工场地。
今年年初,下宅溪来料加工点给村民发放工资近20万元,加工款项高达百万元,真正实现了“家门口”赚钱。如今,下宅溪村的来料加工越做越红火,村里闲置的劳动力少了,家长里短导致的矛盾纠纷少了,“等靠要”的想法少了,靠着诚实劳动改善生活的正能量多了,邻里间乡风更和谐了。
信息来源:今日浦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