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浦江资讯 >浦江要闻
论稻万年上山 展望时代稻路
发布日期:2021-06-21 16:21 浏览次数:

本报消息(记者 朱杰超 严顺华)6月18日,由中国水稻研究所和浦江县人民政府共同举办,以“论稻万年上山,展望时代稻路”为主题的“现代中国水稻百年发展研讨会”暨“‘上山杯’中国稻米百年发展优秀论文颁奖仪式”在我县隆重举行。

中国工程院院士、扬州大学教授张洪程,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胡培松,农业农村部全国农技中心处长万克江,中国水稻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高士军,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丁艳峰,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助理方福平,县领导戴翀、徐利民、周建丰,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水稻产业各领域专家、企业家、考古专家等70余人出席会议。

胡培松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们相聚浦江,回顾我国水稻产业发展百年历程,研讨和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并进一步弘扬浦江上山万年稻作和彩陶文化,意义重大。去年11月,中国水稻研究所在浦江挂牌成立了“中国水稻研究所上山稻作研究基地”,与金华市农科院联合开展了针对“上山文化”遗址的稻文化溯源与评价工作,并向省委省政府提交了专题报告,省委宣传部给予了重要批示。

胡培松指出,一百年来,我国水稻生产发展迅速,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和民众幸福。一百年来,我国水稻科技从无到有,取得了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历史性成就。目前,我国水稻亩产已达470公斤,比新中国成立时的126公斤,增长了2.7倍。但应该认识到,我国水稻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仍然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保障国家口粮安全、让人民吃得好吃得健康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需要全国水稻科技工作者们团结一心,努力奋斗,攻坚克难。

戴翀在致辞时说,20多年前,一粒深埋在土壤深处的炭化稻米,几块掺杂了砻糠碎壳的陶片,揭开了沉睡万年的浦江上山遗址的面纱。正是这一震惊世界的发现,将长江中下游栽培稻的历史上溯至9000~11000年前,并再次验证了上山遗址所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世界稻作农业的起源地,为世界稻作农业的起源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浦江与中国水稻研究所合作,以“论稻万年上山,展望时代稻路”为大主题,面向全国组织开展“百年变迁:稻米,从为了吃饭到粮安基石”《中国稻米》专辑征文活动,并在此举办“现代中国水稻百年发展研讨会”暨“‘上山杯’中国稻米百年发展优秀论文颁奖仪式”,正是为更好的传承上山稻作文明、回溯百年稻作历程、探索未来稻作之路。

中国工程院张洪程院士、国家水稻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程式华研究员、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杨远柱研究员、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云飞研究员等先后作了《我国水稻栽培科技发展》《中国水稻育种百年发展与展望》《中国水稻商业化育种成就与展望》《中国考古改变稻作起源和中国文明的认知》等精彩的学术报告。

据悉,此次征文活动得到了全国各地水稻研究机构、专业人士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共收集征文稿件57篇,并从中评选出获奖稿件17篇。这些稿件既有视频形式也有文字形式,内容涉及水稻历史考古、科研技术、生产加工、贸易流通等各个领域,全方位展现了中国水稻种植的发展历程、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

(编辑:朱杰超 严顺华)
信息来源:今日浦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