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浦江资讯 >浦江要闻
发展葡萄产业实现共同富裕
发布日期:2021-05-10 11:07 浏览次数:

记者 张晨晨 江肖娴

近年来,我县大力发展葡萄产业,优结构、促销售,已初步形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葡萄品牌。葡萄产业成为带动我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强力引擎。目前,我县登记在册葡萄专业合作社129家、家庭农场517家,共有种植户1万余户。

提起浦江葡萄,就不能不提横山村的蒋根荣。1986年,他在全县率先开始种植葡萄,并带领全村农民走上了葡萄种植的致富道路。

日前,记者来到横山村看到,蒋根荣正在自家葡萄田里忙碌着。30多年来,蒋根荣专注于葡萄种植。1986年,做过泥水匠、卖过服装的蒋根荣,选择葡萄种植业。虽说理想很美好,但困难也接踵而至。“第一年种葡萄,黑痘病、霜霉病全都犯了,剩下来没有几株。以前是没有技术的,都是靠自己摸索,看书本、到处找资料,第四年才完全投产。当时拿到城里卖,1.5~1.7元一斤,这效益是很不错的,那时西瓜是一毛钱一斤,我尝到了甜头。”蒋根荣说,当时村里流行一句话,一车西瓜不如一篮葡萄。于是,村民们纷纷开始跟着蒋根荣种植葡萄。对于技术、市场等资源,蒋根荣是毫不保留的。就这样,在他的带动下,1994年,蒋才文自然村50%的田里都种了葡萄。虽说效益不错,但“农业靠天吃饭”的难题始终难以避免。1997年的一场大雨,让全村的葡萄几乎绝收,给村民们浇了盆冷水。

“后来我凑巧在农村信息报上看到一篇文章,是海盐的杨老师写的,大概内容是葡萄设施栽培的空气、温度、湿度三个要素的一篇文章,我看看很受启发。连续去了六次海盐,1998年下半年我就搭建了两个大棚。搭起来后,第二年效益就出来了,长出的葡萄跟露天的就是不一样,品质特别好。”解决了这个问题后,更多的村民加入葡萄种植的行列。到1998年,蒋才文村的田地里种上了更多的葡萄,总面积达到380余亩。

“以前是做木匠,做一天40元,我看到种植葡萄效益好就跟着种葡萄,本来是露天种植的,每亩收入只有一万元左右,品质还不好,后来盖了大棚,品质也越来越好,尝到了甜头,现在的效益还是蛮不错的。”村民说,“我们都是跟着他种的,他把葡萄种植技术经验教给了我们。”

蒋才文自然村,因为葡萄而闻名。“我们经过对葡农开展种植技术方面的培训,提高葡农种植技术和葡萄品质。同时为了解决农民的销售之忧,我县通过开展葡萄节,对巨峰葡萄进行大力推广;每年去广州、上海等大城市进行招商和推广。经过多年的努力,黄宅镇已成为全县葡萄种植面积最大的乡镇,农民的人均收入三万元以上,达到小康水平。”黄宅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编辑:张晨晨 江肖娴)
信息来源:今日浦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