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界泰斗严文明先生说,浙江的遗址名称很有内涵,从美丽的小洲出发,过一个渡口,跨一座桥,最后上了山,这是一条通向远古的诗意之路。对浙江文化有所了解的人,可以读出谜面下的答案:五千年前的良渚、七千年前的河姆渡、八千年前的跨湖桥,以及九千年左右的义乌桥头与一万年前的浦江上山。
漫长的远古时期,先人们将文明的种子艰难地洒向灵秀的之江大地。他们也许想不到,如今浙江已然成为中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发展的脚步一日千里。
万年时光,沧海桑田,但浦江、义乌、杭州的地缘关系、文化脉络却没有改变。迈入新发展阶段,让我们再次从浦江出发!这次,我们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高远的眼界、兼容并蓄的本领,以“融义接杭”战略为抓手,拥抱长三角,奔向全世界。这次,我们要走的路,比万年前的诗意之路,更宽更远更豪迈。
识大势,跟强者同行
跨入“十四五”,一个大趋势更加清晰:县域经济的时代已经过去,都市区经济成为历史潮流。浦江必须冲出盆地,跃入时代洪流,与强者同行,在新一轮发展中迎头赶超。
融义接杭,机遇催人。浦江处于杭州都市圈、金义都市圈双圈交汇节点,加之杭温高铁等交通工程进一步缩短杭浦距离,这是不可多得、不可复制的优势。正如我们的老乡——杭州市发改委副书记、副主任朱师钧所说,背靠大树好乘凉。我们只有善谋善思、善作善成,紧紧依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辐射带动,才能将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为奋力赶超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撑。
融义接杭,形势逼人。通过区域化合作,实现跨越式发展,已有不少成功范例。昆山是个县级市,30年前抓住浦东开发开放机遇,坚定“临沪对台”不动摇,卡C位、抢C位,成就了今天的地位。我们的邻居诸暨靠开放走到今天,近年又把融杭接沪作为发展的战略工程来抓,交通的紧密度和产业的承接率都在提高。与浦江相邻的杭州、金义,正是省内外许多城市争先合作的香饽饽。扪心自问:我们的臂膀张开了吗?承接产业转移的平台搭好了吗?吸引凤凰来栖的梧桐树栽好了吗?容纳活水的池子建好了吗?
融义接杭,前景诱人。如果说工业强县是根本,文旅富县是突破,乡村振兴是基石,品质名城是升华,那么抓住了“融义接杭”战略,就抓住了浦江撬动未来的支点——其他四大战略的成色如何,无不有赖于此。我们必须跳出一域看全域,书写出一篇“左右逢源”好文章:向北,借助杭州科技、人才集聚效应,承接科技转化应用和产业转移溢出,推动要素互补、共赢发展;向南,对接浙江自贸试验区金义片区、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联动效应,提高浦江发展张力。
占C位,得“左右逢源”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之江新语》中精辟论述“地瓜理论”:地瓜的藤蔓向四面八方延伸,为的是汲取更多的阳光、雨露和养分,但它的块茎始终在根基部,藤蔓的延伸扩张最终为块茎能长得更加粗壮硕大。
深度融入都市圈建设,实现与优势城市分工合作、错位发展,是浦江仍须努力的方向。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中,浦江可能只是一棵“小地瓜”,但这棵“地瓜”所处的“土壤”条件优越、养分充足。浦义融合接轨的先期探索,已经让我们看到了同城优势:两地境内高速客车免费通行、义乌人民喝上了浦江水、义乌成了浦江旅游的主要客源地、“义新欧”班列有了更多浦江产品。同时,我们主动向杭州伸出橄榄枝,也尝到了甜头:要人才要资源,浦江(杭州)科创中心成为浦江融入杭州、接轨长三角的重要跳板;要产业要技术,杭机股份等一批杭州项目迁入浦江;向杭州推介“舌尖味道”,浦江葡萄、高山蔬菜等深得杭州市民青睐。
浦义同城是水到渠成。浦江和义乌开启全方位合作之初,有人担心这是浦江一厢情愿。实际情况呢?去年义乌办结的“浦义通办”事项数量是浦江的5倍,工作日往来浦义的通勤人数稳定在1800人左右。今年年初,修建浦义快速路在两地迅速达成共识,前期工作已有序推进,争取年底前开工。事实证明,在推动合作共享、共建共融上,谁都有“人无我有”的资源,都能共享“资源嫁接”的甜果。
接轨杭州可取长补短。有人认为杭州遥不可及、高不可攀,等等看、慢慢做。这是不自信、不担当、不思变的表现。杭州有都市繁华,我们有乡村闲静;杭州有产业转移溢出的需求,我们有承接优质项目的意愿。取长补短、互利共赢,是我们接轨杭州的真正意义所在。随着城市群产业分工不断演进,空间距离的进一步缩短,浦江完全可以立足生态资源禀赋,让“杭浦慢生活”成为省城新时尚,“畅游浦江、畅想杭州”的前景令人期待。
融义接杭能扬帆出海。在许多地方强强联合的竞争环境下,我们靠自身实力超车难度可想而知。看看苏州、嘉善,早就打破地域行政壁垒,借上海优势,搞错位发展。诸暨通过借势借智借力,引进杭企上百家,成为杭州制造业基地。浦江地处双圈交汇点,坐拥义新欧、义甬舟、自贸区等开放大平台,何不将“藤蔓”伸向四面八方,让自己的“块茎”茁壮成长?
再出发,搭巨轮远航
奋力赶超的路上,我们会遇到许多困难,可能有“先天不足”,也可能有“成长烦恼”。想想面前的压力,再想想肩上的使命,每个浦江人都要站起来、扛起来、干起来。实施好“融义接杭”这张蓝图,就要向先进学、向高标看,拨动大算盘、算好长远账,跳出浦江发展浦江。
解放思想,行动上更坚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冲破阻力,就要先冲破思想上的束缚,敢于想象。义乌就是吃改革饭、走开放路发展起来的,义乌市领导和部门负责人把51%的精力用于改革,每周召开改革会,光去年就研究了209项改革事项。杭州发展突飞猛进,很重要的原因是成为数字经济“弄潮儿”,下准了创新“先手棋”。“条条道路通罗马”,发展模式各有千秋,但这些城市改革开放、创业创新的精气神却那么相似。融合接轨,首先就要思想上的融合接轨,如果没有开放包容的胸怀、没有改革创新的精神、没有背水一战的气魄,只会被一骑绝尘的“合作者”抛在身后。
读懂解透,平台上早谋划。当前,杭州正构建新型特大城市空间格局,金义都市区正锤炼全省高质量发展新的重要增长极,我们在对接这些重要市场,别人也在对接,一刻也不能放松。因此,要列好三年行动方案,运用数字资源打造企业、人才、科技信息交流云平台,精准研究准入门槛,更好承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金义一体化发展等高质产业、资源及智力溢出,实现资源共享。还要延长触角,深挖经济发达区域及热门产业领域的资源,以揭榜挂帅组建更加有力的招商团队。在竞逐舞台上,只要谋划得当,浦江的天地定能更广阔。
互联互通,海陆网齐攻坚。完善便捷的交通网络,不仅是城市融合发展的前提,也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当前,浙江全力建设3个“1小时交通圈”,金华正在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这为浦江“走出去、引进来”提供了更好条件。除了充分利用陆路交通便利条件,我们还要从海上依托义甬舟开放大通道,登上宁波舟山港这一高能级开放大平台,从网上借助义乌数字贸易综合服务平台形成的内外贸资源优势,以海外仓为据点,加快覆盖重点目标市场。通过依港出海、依陆出境、依网出圈,真正打开浦江走向世界的通道。
招大引强,环境上再夯实。优美的生态环境已成为浦江的金名片,但营商环境仍是制约浦江招大引强的痛点。浙江大学副校长黄先海为家乡开出了“科技对接、产业对接、交通对接、旅游对接、生活对接”五剂“良方”。这些构想都要求我们大力优化投资营商环境,整治“本土保护”“办事求人”等坏风气,把大门打开,让好项目好资源进来。须知一个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发展亦如此,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
包容共享的机遇已经摆在我们面前,“融义接杭”能不能,成不成,关键还是看浦江自身行不行,硬不硬!我们不能做井底蛙,要争当千里马,让耳畔的风声呼呼作响,驰骋出浦江发展的新天地,不负使命,不负韶华。
信息来源:今日浦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