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浦江资讯 >浦江要闻
旧时浦江春节习俗
发布日期:2021-02-22 10:57 浏览次数:

  古历正月初一为春节。而群众因习用农历,故均目之为新年之始,在元宵前的半个月期间,乃统称为“年节”。年节(春节)是一年中最大的节日,实际上在阴历十二月下旬即已开始,直到正月十五才告结束,俗称“过年”。新春佳节,农事稍闲,探亲访友,相互贺岁道喜,并迎灯演戏,尽情欢乐,这是我国的传统风尚,浦江当然也是如此。然其内容形式,则有独异之处。

  过年前,各家都要做年糕,蒸火糕,切米胖糖,酿年酒,制新衣。十二月下旬起开始掸尘,帐被、家具等都要洗刷干净。十二月廿三(也有廿四)送灶神,祈求其“上天呈好事,下地保平安”。大年三十则贴春联,糊窗门,贴剪纸,挂祖容。“谢年”是年节中大礼,有单独在家举行,也有全村或宗族房头集于堂楼举行。在早晨谢年的称“开门福”,傍晚谢年的称“关门福”。谢年时要放鞭炮,礼毕祭拜祖先,然后全家团坐吃年饭。

  除夕要守岁,通宵燃烛点香,灯火通明,以示“万年香火绵延不断”。家长要给小孩压岁钱。凌晨子丑时间,每户必须有一人至附近寺庙敬神,名叫“出行”。初一早晨,多数地区要上坟祭祖,但不带祭品,意为拜年。回家时还折带数枝常绿树条如松柏之属,以示常青。这天全家休息,不干任何活,但不串门过户,探亲访友。旧时初一至初五,还有不用生米烧饭之俗。

  初一早上,开门鸣鞭炮,谓之“开门见喜”。接着是上坟祭祖,谓之“向祖宗拜年”。人们压一纸于墓上,坟前点香焚纸,鸣放鞭炮,行拜。谁家墓上压纸越多,就表示谁家子孙繁衍,丁财两旺。扫墓归来时,习惯要攀折数枝常绿树条如松柏、冬青之类回家,盖取“常青”之意。

  初三开始至亲友家拜年,直至十五结束。旧时规例,拜年礼物除新女婿外,一般是二三个“包头”,给长辈的必须有白糖,但除长辈外大多不收礼物。招待拜年客也有惯例:在上过糖茶、鸡蛋与面条之后,先摆上冷盘佐酒,继上“三套头”(即馒头焐肉、年糕及麦饼或馄饨、粿、粽),配以相应的汤菜。饮食亦有节制,如各家都备有鸡肉,但客人大都不吃;酒亦数巡而已,不过饮。拜年不可不去,不去即意味绝交。拜年后,主家长辈还以“红纸包”(钱钞)送给对方晚辈,俗称“串八卦钱”。

  初五以后,各地先后开始迎灯、演戏。迎灯为民间的传统文娱活动。灯的种类繁多,斗奇争胜,各具特色。迎灯均由“灯会”组织,有会产,以神、村等为名,如“关帝龙灯”“白鹤圣帝鱼灯”及某某村什么灯等。迎灯活动至元宵节趋于最高潮,称为“闹元宵”。在迎灯时,民间常有因结婚、生子、做寿而挂红、犒馒头的。求子的人家,有时还与灯头手约好摘取龙头上彩球,称为“偷球”。年节期间,各家门口、厅堂、走廊均悬挂各式彩灯,到处一片辉煌。初五起,城区一带开始集市贸易,百货上市,商铺开门,俗称“开价”。

  元宵节为年节的最后一天,也是最热闹的一天,各家都要隆重举行家祭。晚餐亦甚丰盛,有如年饭,且必有麦饼,以示团圆。饭后要炒豆和瓜子、花生之类,俗称“爆元宵”。是夜,姑娘们常采数片油菜叶用以掸肩,名曰:“掸油肩”。前陈等不少地方新媳妇房内须收拾得如同新婚时一样,备有糖果以供亲友戏玩,俗称“戏元宵”。元宵一过,收下祖宗容像,年节结束。但城区一带要延长至正月二十。是日,店家要举行火炮会,且要在大街跑步抬关帝神像,一自北而南,一自南而北抢先进庙,有如接力赛跑。旧时在年初还有“迎春牛”之习,由人扮成“牧牛太岁(牧童),手执柳枝,牵着竹扎纸糊、披红挂彩的“春牛”沿街游行。立春日常在年节前后,乡人认为“年大不如春大”,所以那天不仅要拜春,而且禁忌比过年时还多,以保一年顺吉。

  新中国成立以后,封建迷信之习渐革。如今,城乡各地常有组织地举办灯会、展览和各种文化体育活动,使这一传统佳节更加绚丽多彩。


(编辑:金月红)
信息来源:今日浦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