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金璐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人生能有几个十年?
为了论证黄庭坚的祖籍地在浦江,我县文史爱好者追踪了30年。在他们的推动下,2017年,华东师范大学先秦诸子研究中心的方勇教授就此给出铁证,完成证明。
黄庭坚的祖籍在浦江,由此盖棺论定。
“金华黄庭坚”引发卅年追寻路
江东放,浦江人,文史爱好者,致力于搜集与整理浦江本地的文史资料。若干年前,黄宅镇的一名黄姓老者告诉他,黄庭坚是浦江黄氏,此事见诸家谱,是黄氏荣光。
后来,江东放也在报刊上看到过一些文史爱好者试图求证黄庭坚祖籍的文章。如上世纪90年代,县文化馆的洪以瑞在《浦江文史资料》上发表《黄庭坚与理和堂》一文,认为黄庭坚祖籍在浦江,历史建筑理和堂作为浦江黄氏祖宅,应该加大保护力度。而2006年《今日浦江》上发表张解民的文章《理和堂,因沧桑而美丽》,力陈黄庭坚与浦江的关系,希望理和堂作为承载这段历史的古建筑获得修缮。但这些文章论据并不充足,无法让人确信。
真正让江东放对这件事情郑重以待的,是2013年发生的一件事。
那年5月,书法家方钢军买了一本《中国书法全集》碑帖,其中有黄庭坚撰书的《宋故徐纯中墓志铭》,落款写着“金华黄庭坚”!
江东放等浦江文史爱好者得知后很激动,在网络上到处寻找资料,希望找到更多黄庭坚与浦江黄氏亲缘关系的铁证。
次年9月,《今日浦江》记者吴益文发表了《“金华黄庭坚”祖籍在浦江》一文,向读者介绍了这位“浦江后裔”。
2015年,我县成立社科联,《黄庭坚祖籍在浦江》是县社科联向省社科联申报并获批准的第一个课题。
国家一级文物传递寻根念祖之意
浦江课题组邀请省社科联领导和专家,前往黄庭坚的出生地——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修水县《黄氏宗谱》记载:黄庭坚祖上本是婺州金华人氏,其六世祖瞻,于南唐时,知分宁县(即今修水县),后卜筑双井,始定居于此。同样的记载出现在了修水县的县志上。此外,黄庭坚父亲、祖父、曾祖父的姓名与世系,都能与浦江《黄氏宗谱》相互印证。
在修水县黄庭坚纪念馆里,课题组见到了《宋故徐纯中墓志铭》碑的实物。这是一块青石碑,题头为“宋故徐纯中墓志铭”,署款为“金华黄庭坚撰并书”。据纪念馆方面介绍,这块碑是1988年在修水出土的。当时,一个农民在田里犁地,突然挖到了一块硬硬的东西,刨出来一看,居然是块墓碑。这块碑因为是黄庭坚手书,所以同年就被确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这篇墓志铭未见于《山谷全集》,因此尤其珍贵,被视作研究黄庭坚亲属关系的重要文献。
曾任修水县黄庭坚纪念馆馆长的徐振华于1989年在《南方文物》上刊发《修水县新出黄庭坚撰书〈徐纯中墓志铭〉》一文认为,黄庭坚的作品,一般署款多为“双井黄庭坚”“豫章黄庭坚”等(分宁县从汉至唐先后五次被称为豫章县),在这个墓志铭中题“金华黄庭坚”,可能是因为替近亲题写(从碑文可以得知,墓主徐纯中是黄庭坚姑母之子,为黄庭坚之表兄,而其妻则是黄庭坚堂叔之女,因此徐又是黄庭坚的堂姐夫),加之为母丁忧期间,官号等不便加上,而题“金华”,亦寓不忘其祖之意。
这些证据,不但可以确定黄庭坚祖籍金华,而且还说明了他对祖籍地很有感情。
专家出马,找到关键性证据
然而,在修水县找到的所有证据都没有“浦江”二字,想要把黄庭坚祖籍的范围缩小到浦江县,需要进一步的证据。县社科联找到了浦江籍的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方勇。
方勇多年来致力于庄子学与诸子学研究领域,作为宋代文人的黄庭坚并非其研究方向,但出于对家乡的情感,他还是接下了这个课题。他认为,家谱在解决历史人物的生卒年、履历、家族等问题上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双井黄氏家谱以乾隆年间刊锡类堂版《黄氏金字谱牒》最有价值,可惜的是,修水图书馆保存的那本已在数年前为人盗走。
在上海图书馆光绪五年(1879)木刻活字本《黄氏五族总谱》中,方勇找到了新的线索。《黄氏五族总谱》为黄氏江南五大族的总谱(所谓江南五大族,就是双井黄氏初祖黄玘与其兄弟由金华迁出,分居五地,最终形成的五个大家族)。其中记载,江夏黄苾隋朝时迁居浙江金华浦江县,传至第十七世为黄萦。黄萦生二子黄洪、黄浩。黄浩即为黄玘之父。黄萦时黄氏一族曾短暂到过秀州崇德,不久迁回。唐末为避战乱,黄玘等兄弟分迁各地,黄玘随子黄赡来到分宁。据此,双井黄氏的祖先应当是来自浙江金华浦江县。
(下转二版)
信息来源:今日浦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