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浦江资讯 >浦江要闻
《长津湖》的彩蛋,就是我们的现在
发布日期:2021-10-13 12:14 浏览次数:

通讯员 黄翟振

夕阳余晖中,万里长城万里长,这是影片《长津湖》刚开场的一幕,看着眼前山河壮阔,又怎能不为这片土地触动心弦。《长津湖》的热映引发了黄宅镇干部群众对“抗美援朝”红色历史的广泛关注。在我们身边,也有这样几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让我们在重阳节来临之际一起走近他们,去感受那峥嵘岁月的热血与光芒,并祝福他们,安享美好与幸福。

方深水是黄宅镇八一村华塘村人,1951年2月参军前往朝鲜,是志愿军二六军七八师二三四团一营一连战士。因年轻时在战争中受到敌军轰炸的影响,94岁高龄的方深水耳朵已经听不清了,需要在他耳边大声喊话才能模糊听到。据方深水儿媳介绍,方深水退伍回到家中以后,很少和他们提起在战争中的事情,或许那是一段不忍回忆的过往。好在现在国家富强,老同志的身体也还算硬朗。

黄宅镇东一村的芮清贤,今年87岁,17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二三三团警侦工连工程兵,主要测量国防工事,曾参加过鸡雄山阻击战。10月11日上午在芮清贤家中,他回忆当初的战争时感慨道:“当时的条件真的太苦了,美军的飞机天天轰炸,火车开不了,物资供应不上,晚上就睡在稻草上,吃的每一餐都是土豆。”

88岁的蒋守鹿,1951年2月入伍,1957年5月退伍,1955年11月入党。1951年2月,不满17岁的蒋守鹿参军,来到二六军七八师二三四团高机连。在东北铁岭训练一个多月后,跟随部队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他所在的连队主要负责炮阵地的对空掩护任务。蒋守鹿直到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签订后才返回内地。

蒋守鹿于1966年~1978年间担任原蒋才文村党支部书记一职。在他的发动和带领下,1968、1969年期间,蒋才文村党员农户靠着肩膀,担土上山修建了蒋才文后坞水库,解决了村内30余亩土地的灌溉难题。

今年89岁的方林森,在1951年应征入伍,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1951年刚过完年,18岁的方林森血气方刚,看见抗美援朝征兵告示,立即报名。正月21日,方林森踏上了当兵之路,坐了7天7夜的火车到达辽宁本溪开始训练,过了半个多月,就上朝鲜战场了。当时,走了大概半个多月才走到战场,因为力气比较大,方林森被安排在了高射机枪班,负责瞄准敌军飞机,配合步兵作战。战友一批一批牺牲,又有新的战友一批一批顶上去。

1953年7月,中美双方签订《朝鲜停战协定》,抗美援朝胜利,方林森跟随部队回到祖国,在山东烟台当兵,1957年5月退伍回家,随即申请入党,1959年8月光荣地成为一名党员。

蒋贤洲,1951年2月18日参军,沙塍头村人。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荣立三等功4次,二等功一次,击中敌机一架。蒋贤洲说,部队在朝鲜的生活十分艰苦,当年部队运输机数量少,陆运的公路也被敌军毁坏,粮食储备十分紧缺,战士们只能挖野菜吃,最困难的时候,只能吃到豆叶。身体因为长期缺乏营养,许多战士都患上了夜盲症,一到傍晚完全看不清东西,行动困难。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志愿军战士依然顽强拼搏,坚持战斗。

“黄春生同志系浙江省浦江县黄宅区六村(现黄宅镇一心村)人,于1951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勇战斗五年,原在二一军六二师一八四团通讯连任报务兵职务……”鲜艳的小红本上,这一段字迹斑驳却依旧闪耀着抗美援朝战场上的红色光芒。

谈及那段当兵的日子,黄春生的眼眶一下就红了,泪水滚下来,他再说不出其他话来。参军那年,他才17岁,1955年复员。透过鲜红的复员证,我们了解到,黄春生曾做过通讯员、步机员、报务员,还会使用俄语传输信息。

(编辑:黄翟振)
信息来源:今日浦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