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日前,县委宣传部“百城千县万村”调研小组到我县浦南街道石埠头村、黄宅镇横山村、大畈乡上河村、虞宅乡新光村等4个“万村”调研点,详细了解特色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等情况。本报特推出“百城千县万村”专版,自9月3日刊出虞宅乡新光村专版之后,今日继续刊出浦南街道石埠头村的相关内容,集中展现我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巨大成就和生动实践。
概述
乡村振兴,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
浦江县浦南街道石埠头村地处城郊,全村共有农户235户、人口646人,外来人口1200人。2012年前,该村是一个水晶加工专业村,人居环境脏乱差。2012年以来,该村借势江南新区开发建设,高效完成整村农房改造,建立江南网商园,引进和发展电子商务产业,一举成为电子商务专业村、示范村。2019年,园网商有电商120余家,经营品类超过2万种,年销售额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21家,电子商务交易产值达到9.3亿元,跻身全省五大淘宝村,总规模仅次于义乌青岩刘。
在电商产业的带动下,今天的石埠头村已经从过去的农耕文化转型为现代的商贸文化。年轻人在村里开网店创业,上了年纪的在村里从事手工包装活,家家户户都有房屋出租,人人都是“包租公”“包租婆”,村里还拥有公共网仓、酒店、宾馆和人才公寓楼。村集体资产从2013年的10万元增长至2亿元,人均年收入从2013年的5000元增长至4万元。电子商务产业已经成为带动农民就业和增收的好渠道,石埠头村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的新路子。
曾经在明朝成化年间就凭借水上码头显赫一时,随着水运没落又转向水晶加工,最终借助电商而飞跃发展的石埠头村,如今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引下,悉心打造的“江南第一埠”名声已经越来越响。
做法
石埠头村历史悠久。明朝成化年间,这里是浦阳江上游的一个河埠码头,是当时闻名一度的“江南一埠”。先人以撑竹排为生,附近村落的村民将烟叶、生姜、蚕茧、火腿等商品挑到石埠头,装上竹排转运到杭州等地。由于埠头是用石头垒成,就有了“石埠头”这个村名。
据记载,民国初年,石埠头村还有11家以撑竹排为业,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浦阳江上也还有从前吴、朱桥等地来的木头、毛竹顺流而下,以竹排的形式水运。直至1958年,浦阳江源头建造成通济桥水库后,石埠头作为河埠头连同她的载体——竹排的功能才算寿终正寝。
随着水路交通衰落,石埠头村也陷入了沉寂。
作为一个城郊村,石埠头村虽然拥有地理优势,但村民多年来却一直守着破旧的房子过着穷日子。每次下大雨,不少人家的屋里就会下小雨,地上更是污水横流。由于地势原因,一到雨季,一半村民的房屋要进水,常常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2000年前后,伴随着浦江水晶产业的兴起,石埠头村也走上了水晶加工的致富路,高峰时期全村水晶加工户达到50余家。由于加工工序落后,环保意识薄弱,石埠头村污染日益严重:轰鸣的水晶打磨声日夜充斥在村子上空,水晶废水肆意横流,违章建房也不断滋生,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转机出现在2012年。当年,浦江江南新区开发建设实质性启动,因涉及体育中心、浦南大道等重点项目建设,石埠头村需整体搬迁。
一个村,235户646人,各家各户都有不同的困难。有的想拆,但没有钱建新房;有的房屋刚刚装潢过,认为补偿标准太低;有的房屋质量比较好,舍不得拆。一场农房改造战由此拉开帷幕。
农房改造工作千头万绪,政策宣讲、土地丈量、坟墓搬迁,每项工作都触及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在县政府和街道的支持下,村两委坚持“以公开促公平”,通过公开投票选举,成立村农房改造领导小组。拟订《石埠头村农房改造细则》,经过村民小组广泛征求意见,反复修改后提交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农房改造程序、安置补偿标准、级差投位规则等一系列涉及农房改造的规章制度,都做到先公示征求意见,再提交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采取丈量评估结果全部公示,接受村民监督。
最终,经过县、乡、村三级历时13个月的攻坚,成功实现100%签约、100%腾空拆除、100%安置。全村共拆除旧房建筑面积达5万余平方米,拆后共安置排屋471间,安置高层公寓264套。
农房改造的过程,也是乡村治理的过程。在农房改造中,面对每家每户的诉求、遗留问题,以及邻里间的纠纷等,街道和村两级解决和化解了600多起矛盾,顺利完成了农房改造签约,整个村庄变得十分和谐。
结合农房改造,以村党支部书记黄惟善为首的石埠头村村级班子下决心引产业进村,以补齐“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短板。
石埠头村毗邻义乌,交通四通八达。当时,与村邻近的水晶城内已经有数十家电子商务企业入驻,但缺少仓储设施,而经过农房改造后,村民的住房普遍宽裕。
经过多方调研,结合石埠头村的地理优势及实际,在县乡两级的大力支持下,全体党员和村民代表讨论一致表决通过,将发展电商产业列入村级经济发展规划。
发展方向明确后,在基础设施配套上,石埠头村按照电商园的标准,综合考虑了网络建设和安全建设,配套了先进的高清数字大屏幕显示系统和网商会议培训中心,实现了公共区域治安监控全覆盖、无线WIFI网络服务全覆盖、光纤入户全覆盖。
2014年底,村集体拿出500多万元,把村民471间房子的一、二层租过来,再由集体转租给电商,并对电商实行“第一年免租金,第二、第三年租金减半”的优惠政策,为引进电商开出了优惠条件。
此举很成功。在短短的两个多月时间里,到2015年2月7日“江南网商园”开园,入园网商86家,到年底达到152家。当年,实现网络销售额5.6亿元。
2018年,村两委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大力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为了走公司化、集团化的发展道路,村里成立了浦江县江南一埠网商有限公司,将网商园配套用房及32层公寓楼1~2层等物业拨入江南一埠网商有限公司,用于兴建物流、公共仓储、摄影、餐饮、酒店等配套设施,全面建好网商园的公共网仓。
今年,石埠头村与杭州微古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签订《网红直播基地合作协议》,全力打造网红直播基地,引导普通电商转型发展。
目前,园内电商经营品类超过2万种,年销售额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21家,跻身全省五大淘宝村,总规模仅次于义乌青岩刘。2016年网络销售额达8亿元,2017年9亿元,2018年9.5亿元,2019年9.3亿元。
成效
农房改造,改善了石埠头村民的生活、居住条件。电子商务,则改变了石埠头村世代沿袭的发展模式,改变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
结合网商园这个平台,石埠头村引进了菁华电脑培训中心,开设网商培训学校和实训基地。截至目前,组织电商培训已逾200期,参加人数达5500余人次。其中,石埠头本村村民300人次,已经开起了56家网店。
村民张敏亮,大学毕业后在家里开起网店,依托县内绗缝企业,在淘宝上专卖各类绗缝沙发垫。夫妻两人值班接单,父母亲帮助包装发货,小本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现在,他租下了村里四间房子,一年零售额达到300来万,虽然利润不多,但自由、无压力。
村民黄飞英,在村里开了两家店。一家是面向村民和网商的副食店,与石埠头丰收驿站相结合,专卖油盐米醋等日常生活用品。另一家则以网商形式,专卖浦江各种土特产及葡萄、桃形李等农产品,年销售额达200来万元。
村民陈妍妮,今年已经49岁,曾从事水晶加工、服装加工。网商园成立后,她就在家门口上起了班——来到自家隔壁的网商店专业从事“狗窝”加工,每月收入5000元左右。她家里的3间房屋,年租金收入也有5万元。
皓饰贸易有限公司是江南网商园第一批网商,主要依托义乌市场专卖各类饰品,共有上千个款式,每月还有10%的更新,每天单寄出的快递就达2000多个。目前,皓饰贸易租下了石埠头村10间5层房屋,销售渠道除了淘宝外,还涉足抖音、拼多多等平台,去年销售额达2000多万元。
“有人”,才“有财”。电商增多形成集聚效应,村民们的房屋租金年年上涨,村民年人均收入从2013年的5000元增长至2019年的4万元,6年提升了8倍。
现在的石埠头村,还拥有两个“全县之最”:一个是村内有3幢32层的高楼,系全县农村之最;另一个是村内建成6万平方米的电子商务集聚区,也是全县之最。
同时,村集体收入也水涨船高。除了村集体房屋出租,村里还开发经营了“开元·曼居”人才公寓酒店,每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500万元。去年春节,村里向每个村民首次发放了500元的“分红”。
启示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石埠头村的“二次发展”历程表明,只要村干部一心要发展、村民团结一致要发展、上级全力支持促发展,乡村振兴一定能够实现。
党组织有战斗力。乡村治,百姓安、国家稳,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直接影响到乡村振兴。石埠头村十分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每位党员干部敢于叫响“我是书记,我当表率;我是干部,我当模范;我是党员,我当先锋”的口号,时时刻刻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作出表率,极大地发挥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团结带领农村党员群众坚定不移跟党走。
有一个能人带领。在以村党支部书记黄惟善为班长的村两委的率领下,村干部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成功启动实施了农房改造、建立网商园等工作。特别是作为“领头雁”的黄惟善,为了村里的事业,把厂里业务全部交给家人管理,全身心投入村级发展中,特别是在农房改造中,他第一个签约、第一个拆迁,以实际行动为全体村民树立榜样,成为全村发展的“中流砥柱”。
形成了主导产业。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载体,各地的资源禀赋不同,主导产业自然也不同。石埠头村结合自身的交通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电子商务产业,吸引了城镇的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流入乡村。可以说,石埠头村起初发展电子商务,并没有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但他们敢吃“螃蟹”,有眼光,在农房改造时就为发展电子商务产业打好了硬件基础,为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奠定了基础。
信息来源:今日浦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