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隆冬霜冻时节,手脚冻得红肿发麻。老一辈总是习惯把烧得红红的木炭放入竹编火熜钵内,上面盖上一层草木灰,用以取暧。
今年69岁的陈顺伙从16岁开始当学徒,从事竹篾匠工作至今已经53年了。竹编火熜,其实是用竹篾编成,里面加上陶制或者铁制的钵,用来盛木炭等,配上弯弯的拱状手柄提耳。竹编火熜不仅实用而且美观,精致的竹编火熜称得上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陈顺伙坦言,当初学的时候十分辛苦,学了三五年,也只能当个下手,帮着师父补补竹席。打火熜得学到一定的水准才可以独立完成。“家里兄弟多,我就想着学门手艺也挺好,于是就去学了篾匠。”陈顺伙一边忙着编制火熜一边对记者说。
粗毛竹片制成薄片,再削成一条条细薄的竹篾,围着陶土制成的钵,编织成一圈竹篮。“毛竹要削薄削细,然后再编起来,起码三年五年才能学成这门手艺。”陈顺伙说,一个火熜需要经过八道工序,自己最多的时候一天八个小时能制作6个火熜。
只见四周散落着各种削、磨用的工具,一条条细细的竹篾在陈顺伙的手中翻飞,层层环绕密密匝匝的细篾条包裹着里面陶制的钵,等到火熜四周的篮子编织完工后,陈顺伙又给竹熜做了一个结实的底,有时候还会做点好看的图案。“以前谁家有女儿出嫁,都要配两个火熜作为陪嫁,代表喜庆、吉祥、兴旺,有着红红火火、成双成对的意思。现在大家都习惯用铜火熜陪嫁了,但其实用火熜的也是越来越少,充电的暖手袋,方便得很。”陈顺伙说,“早些年我们都是上门去做的,很受欢迎。不像现在用的人也少了,做的也不多了。”谈及竹编火熜的市场,陈顺伙感触颇深地说:“时代进步了,但是这些老手艺啊,是越来越‘没用’了。只有很少一部分人会来找我做火熜了。就连火熜中间这个陶制的钵都已经很难买到了。自己以前还带过不少徒弟,但眼下,很少有人愿意从事这门老手艺了。”陈顺伙说。
信息来源:今日浦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