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走进浦江 >史说浦江 >浦江历史文化
浦江百年人物系列(22)张若骝
发布日期:2020-11-25 16:31 浏览次数:

张若骝(1878~1929) 字子骏,号青萝山人,清四品监察御史景青之孙,恩贡生宝恒长子。郑宅马鞍山村人。生于1878年1月18日(清光绪三年十二月十六日)。承祖父余荫,初袭骑都尉世职。

张若骝旧照

弱冠后与弟若骢同补博士弟子员,旋由附入贡,纳粟捐内阁中书衔,效力浙江省筹防局,蒙奖遇缺以训导尽先录用。越六年后家居,邀后卢金、孝门桥、前吴诸村富户合资开设“广益典”于本村。其父早世,以长子综理家政,银钱谷米萃于一身。乐善好施,凡公益事,无不慷慨资助。

郑宅镇马鞍山村开设的“广益典”当铺旧址

1904年6月,与邑绅张狮岩等商议,在本县浦阳江湖、泖两山间筑石桥,首捐千金,复表示若筹资不足当独补所缺。并亲撰“祭江文”、“祭石宕”,誓言铮铮。艰劳任事,历时两年零五个月,至1906年冬告竣。以跨长为中江之最,遂称“中江第一桥”,陆润庠题名。旋以余资建学堂于湖山之巅,造室60余间,并建亭台楼阁,成为一县胜景。

湖山桥与湖山学堂

由是人望允孚,先后选为浙江省谘议局议员、省议会议员、省众议员。42岁后,晦养家居,造楼厅“师俭堂”一所,筑“惜阴书屋”三楹,左右各抱平屋四间,为子侄读书之所。复以祖母年逾七旬,更造“萱寿堂”于其背,门窗六扇,皆以“百寿字”为格,古朴谨严。

《中江第一桥志》收录的“湖山诗集”

其时,海内外风气大开,遂东游海岱,北上燕云,西至荆宜,南浮湘沅。凡古来文人赋咏之所,英雄俊杰攻战之迹,无不精详历览,必发为咏歌以寄怀。中年后犹厌俗尘,隐居于距家十里之茅坪,叠石为墙,诛茅为屋,置书数百卷,日夕吟哦,改号友云山馆主人。

张若骝晚年隐居地——茅坪

1914年与张允升、钟士瀛、黄尚庆、黄子仁、徐书田等知己共创“湖山吟社”诗会,推为盟主。吟社诸人,每于三月、九月之望日会于湖山。曾以“踏雪寻梅”、宁波春风社诗题“沙场吊古”分笺作诗。1925年前后,在宋濂故宅青萝山麓创办“青萝吟社”。每年初春出题征诗,延贾薪珊等人品定甲乙,端午揭榜,依次奖赏。1927年以“夏日田园杂兴”为题(与月泉吟社题同而旨异),诸暨、义乌等邻县文士共起唱和,征诗达90余卷,倡一时之盛事。1928年9月,与吟社诸友同游南山鲤水源,作《梦猴吟》,诗句如滚珠奔突,错落有致,被广为传颂。

张若骝所作“满城风雨近重阳”扇面画

1929年5月养疴官岩山,每日作诗1首,得53首,辑为《禅榻病痕》1册。著有《学海楼诗钞》20卷、《佳社诗存》4卷。所撰《湖山八景徵诗启》、《湖山吟社》、《创建中江第一桥碑记》、《巧溪兴隆板桥碑记》、《九皋殿碑记》文收录于《民国浦江县志稿》。1929年10月2日去世。《民国浦江县志稿》(人物卷·文苑)有传。

张若骝书法     

                                张若骝用印                                      

本文图片由张贤先生提供

选自《浦江百年人物》(张解民 江东放 编著)


信息来源:县地方志编纂室(数字档案备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