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浦江资讯 >浦江要闻
评论:稻之源:上山文化一万年
发布日期:2020-11-20 11:45 浏览次数:

  满目的稻谷在深秋的阳光下呈现出沉甸甸金灿灿的美丽风景的时候,一个好消息传来:专家确认,1万年前的中国上山文化,是世界稻作文化源头。在浙江省浦江县上山考古遗址公园,一粒已炭化的“万年米”,是约1万年前世界稻作文化在这里起源的实物见证。

  上山文化,距今已有11400~8600年。上山遗址发现于2000年,迄今整整20年。曾经万年沉睡,一朝横空出世。20年来,在钱塘江上游流域和灵江流域,已经发现19处上山文化遗址,发现了稻作农业起源的大量实证。

  日前,上山遗址发现2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浦江举行,专家报告:运用农作物植物硅酸体鉴定方法,中国学者在上山遗址找到了约1万年前具有驯化特征的水稻植硅体,相关论文已被《美国科学院院报》刊载,他们建立的这一方法体系也已经写入欧美多所高校的教材。

  在上山遗址,发现了从水稻收割、加工到食用的较为完整的证据链。那粒一万年前的炭化米,于2005年在上山遗址中发现。还发现万年的谷糠,掺在夹炭陶片中。夹炭红陶片、大口盆、石球、石磨盘,这些器具的规模化制造,都与早期稻米生产息息相关。古代上山人,可称为“世上最早的生物技术工程师”。

  稻谷,成了上山文化的“明星代言人”。正是这些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遗存,证明上山为“世界稻作文化起源地”,这是对世界农业起源认识的一次重要修订。为此,袁隆平先生曾题词“万年上山 世界稻源”。

  考古著史。东亚地区迄今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上山遗址规模最大、数量最多、分布最为集中。上山文化将浙江历史推进到一万年前,是浙江万年文化之源。发掘的木构建筑遗迹和环壕,属于东亚地区最早的初级村落。上山文化的彩陶,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彩陶。上山遗址,被命名为“远古中华第一村”;上山文化,是中华文明形成过程的重要起点。上山的考古发现,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的《上山文化:发现与记述》(蒋乐平主编,文物出版社2016年11月第1版)一书中有详细的记载。

  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原主任、资深教授严文明先生曾说,浙江的遗址名称很有内涵:从美丽的小洲出发(良渚),过一个渡口(河姆渡),跨一座桥(跨湖桥),最后上了山(上山),这是一条通向远古的诗意之路。“上山文化”之名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蒋乐平取的,源于当地有个“上山堰”的老地名。蒋乐平1985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考古专业,长期从事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工作,是上山文化的重要发现者、上山考古第一人。跨湖桥遗址和上山遗址的发现几乎是前后脚,“当时有一种腾云驾雾的不真实感觉”。

  稻可道,非常稻。稻哪里来?稻哪里去?水稻是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之一,那么人类何时开始驯化野生水稻,使其适于栽培?蒋乐平曾经应邀到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访学,其间他与该校刘莉教授合作了两篇论文,其中一篇就是论证上山稻作之源为最早,于2006年发表在英国《古物》杂志,最早向全世界公布上山遗址的考古成果,引起全球考古界的关注。蒋乐平日前出版了《万年行旅:一个考古人的独白》一书(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年8月第1版),其中有一篇《稻的证言》。万年上山,世界稻源,给出了清晰的答案。上山的“二十年”和“一万年”,因此意义非凡。相信随着相关考古持续深入,会发现更多的稻作文化的遗址遗存。

  种稻得稻。11月初传来消息:袁隆平团队的双季稻亩产合计超1500公斤,创下新纪录,标志着第三代杂交水稻实现重大突破。在今天,真是“喜看稻菽千重浪”。南方是水稻的世界。山水稻谷,见素抱朴。我孩提时代生活在农村,种稻割稻的农活都干过,我读小学时见景生情,脑子里冒出两句话——“水上鹅鸭白,田中稻谷黄”,于是用毛笔写在装稻谷的箩筐上。在今天得说:“田中稻谷黄,切莫忘上山!”

  万年上山文化,种稻亦得道。


(编辑:特约评论员 徐迅雷)
信息来源:今日浦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