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士模(1911~1970)字宏规,号子范。黄宅钟村人。生于1911年8月31日(清宣统三年七月初八)。1929年就读上海大同中学。1932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1936年毕业,受聘于清华大学,任电机工程系助教。1937年随校南迁,聘为长沙临时大学,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助教、教员、讲师。1943年考取公费留美,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机工程系。1947年获科学博士学位,被接纳为美国电气工程师协会会员,同年回国,任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副教授。次年升教授,主讲电路理论、电机学等多门课程。
钟士模旧照
1952年国家为满足经济建设的需求,作为政治任务,指令清华大学举办一期两年制发电和输配电专修班,钟士模担任该班主要负责人和主讲教授。1957年受教育部委托组办全国自动化进修班,为全国培育出第一批从事自动控制工作的教员与技术人员。1958年负责筹建全国第一个自动控制系,担任系主任,开展对自动控制和计算机领域重大课题的研究。
青年教师和009班学生给钟士模先生(后排右五)及周寿宪先生(后排右六)拜年并合影
1959年主持和组织我国第一台三自由度飞行模拟实验平台的研制,为我国自行研制的几种新型歼击机的驾驶仪提供了试验条件。同年还主持我国第一台核反应堆控制系统的设计和研制,整个系统完全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并全部采用国产器件。1960年我国第一台六阶非线性小型模拟计算机在他的组织下研制成功,并投入小批量生产,曾在波兰国际博览会上展出。随后又相继研制成功二十阶非线性中型模拟计算机。1965年在他的决策下,研制成功全晶体管小型通用数字计算机,成为我国高等学校中第一台自行研制的第二代计算机。他发起并组织了中国自动化学会,被选为副理事长,并担任学会刊物《自动化学报》主编。作为中国自动化学会的代表,1957年至1960年三次率团出席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筹备会议、工作会议和第一次世界大会暨成立大会,聘为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理论委员会委员。
计算机系钟士模奖学金·思源基金捐赠仪式
钟士模于1952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当选为中共清华大学委员会候补委员、委员。历任清华大学工业企业电气化教研组主任、自动学与远动学教研组主任、电机工程系副主任、自动控制系主任、校务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学校电工专业教材编委会主任兼电工学及电工基础教材编审组组长,国家科委自动化科学学科组副组长,《高等学校学报(电工、无线电、自动控制版)》副主编等。合著有《过渡过程分析》。
2011年4月18日,清华大学计算机系举行“纪念钟士模先生百年诞辰座谈会钟士模先生型像安放仪式
1971年5月11日病逝。2011年4月18日,清华大学计算机系举行“纪念钟士模先生百年诞辰座谈会暨钟士模先生塑像安放仪式”,设立“计算机系钟士模奖学基金”,编辑《与世纪清华同行——钟土模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以纪念他为我国自动化事业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浦江县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有传。
《与世纪清华同行——钟士模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
有子三,长子钟道彩,在清华大学工作。次子钟道隆,我国通信工程专家,逆向英语创始人,复读机发明者。三子钟道新,著名作家。
自403班(1964届)获先进集体称号合影留念(前排右二为钟士模教授)
选自《浦江百年人物》(张解民 江东放 编著)
信息来源:县地方志编纂室(数字档案备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