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走进浦江 >史说浦江 >浦江历史文化
浦江百年人物系列(3)曹聚仁
发布日期:2020-11-11 16:09 浏览次数:

曹聚仁(1900-1972)字挺岫,号听涛,曾用笔名陈思、阿挺、尾生、丁舟、赵天一、沁园、姬旦、土老儿、云亭山人,晚年常用笔名橄生、诸家。曹梦岐次子。通化乡蒋畈村(1960年划属兰溪)人。生于1900年6月26日(清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三十日)。1915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21年,投考南京高师和武昌高师,未被录取。翌年,在上海真如女子中学任教。得邵力子推荐,为《民国日报》副刊“觉悟”撰稿,借鉴西方研究古学的方法整理国故,著有《国故学大纲》。听章太炎讲学,记录整理后,以《国学概论》为题出版,引起学术界关注。1923年5月与柳亚子、叶楚伧、邵力子等人组织新南社。1925年起受聘于上海暨南、复旦、持志、大夏、光华、同济等校,讲授国文、史学、新闻学等课程。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潜心研究艺术,自称是“无党派自由主义者”。     

      曹聚仁旧照

1931年8月,创办《涛声》周刊,刊头以“乌鸦”为记,号称乌鸦主义,意喻报忧不报喜,为时代呐喊。1933年11月,国民党当局以“袒护左翼,诽谤中央”罪名查禁此刊。1934年6月与夏丏尊、陈望道、徐懋庸等提倡“大众语”,在《申报·自由谈》上轮流撰文,引起讨论,形成全国性论题,鲁迅对此予以有力支持。1935年与陈望道、徐懋庸合办《太白》、《芒种》半月刊,拥鲁迅为主帅,主张为人生而艺术的道路,认为杂文是战斗的工具,成为“载道派”。与林语堂为代表的主张以自我为中心,提倡“闲适”的“言志派”,展开激烈的论战。为陈灵犀的《社会日报》、成舍我的《立报》副刊以及香港《星岛日报》撰文。1935年至1936年两年间,出版杂文集《笔端》、《文笔散策》。

曹聚仁手迹

抗战爆发后,他从书斋走向战场,以中央通讯社前线特派记者身份,随军奔赴大江南北,如实报道淞沪战役和台儿庄血战。1940年初,应蒋经国之邀在赣南主持《正气日报》、《前线周报》编务。抗战胜利后,回上海继续从事教学、新闻工作。1947年,与舒宗侨合著《中国抗战画史》,由联合画报社出版。

曹聚仁手迹

1950年8月,只身赴香港定居,任《星岛日报》编辑,发表《南来篇》,如实报道新中国情况,遭到右派报纸的围攻。1955年后为新加坡《南洋日报》撰稿,并与林霭民创办《正午报》。结集有《文坛五十年》、《鲁迅评传》、《中国文学概要》、《人事新语》、《小说新语》、《万里行记》、《蒋百里评传》、《秦淮感旧录》和《国学十二讲》等。1956至1959年,先后六次回大陆参观采访,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著《北行小语》、《北行二语》、《北行三语》。晚年身卧病榻,仍编成《现代中国剧曲影艺集成》。

曹聚仁部分著述书影

曹聚仁一生著述甚富,积四千万字,成集的有七十余种。《现代中国通鉴》、《我与我的世界》惜未完稿。1972年7月23日在澳门镜湖医院逝世。1995年被列为浦江十大历史文化名人。1998年8月,骨灰迁回上海,与夫人邓珂云合葬于福寿园内文华园。曹聚仁墓碑上,刻有夏衍题字及曹聚仁手书“海水悠悠难化酒,微生有笔日如刀;战场碧血成虹影,生命由来付笑嘲”的诗句。《浦江县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有传。

曹聚仁墓碑


选自《浦江百年人物》(张解民 江东放 编著)


信息来源:县地方志编纂室(数字档案备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