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景秀美的通济湖畔,一处处网红打卡地标拔地而起,一个个富民项目蓬勃发展,一张张特色农产品名片闪闪发光……这是一幅丰收的图景,更是一幅乡村振兴的画卷。今年以来,前吴乡通过“一线党委会”“项目晒拼创”“中秋国庆湖畔嘉年华”等形式全力推动乡村振兴,实现集体增收、百姓增富,让乡村成为“留得住乡愁”的净土,让乡村成为“鼓得起钱袋”的宝地。
婚纱基地带动一项产业
通济湖变身爱之湖,小照片带动大产业。墎山村依托门口这通济湖独特的天然优势,成功引进3家高端婚纱摄影团队,通济湖畔的“天空之城”婚纱摄影基地成了周边游客乡村游打卡的“网红新宠”。墎山村出租闲置物业楼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基地”营业至今已接待2000余对新人实地拍摄,营业额2300余万元;墎山村村民利用农家土灶、新式厨房在家里办起了“共享厨房”,为游客传递家的味道、提供家的温暖,实现“家门口”创收,有农户经营5个月就实现了收入6万余元。
前吴民宿再现一房难求
家家客满,家门口吃上“旅游饭”。国庆中秋假期,前吴乡民宿深受游客追捧,整个假期都是满客,人气之高甚至出现了一床难求的场面。住在前吴的民宿里,你可以在院子里聆听庭院孩童嬉戏声;或一本闲书、一杯清茶、一杯咖啡,享受午后的阳光。湖面清风徐徐吹,时间就像湖水一样,静谧而缓慢,这里是现代人逃离城市生活后最向往的地方。双节期间,前吴民宿接待客流量达1650人次,营业额收入50余万元,真正让村民既住在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又能收获优美环境给予的发展红利。
罗源烧烤完成一次涅槃
大山里的3D画村、全国第一个彩色乡村、最时尚的村落……2015年,罗源村因农房披上了绚丽的色彩而走红网络,被海内外媒体争相报道。但随着3D画在各地流传,罗源村也变得不那么独一无二,小山村也恢复了往日的宁静。如何在发展潮流中求变,成了罗源村最重要的命题。今年以来,罗源村两委创新思路,从小项目抓起,一步步推进项目的落地落实,“无中生有”打造了集农作物采摘游、湿地风光观赏于一体的户外生态烧烤基地,仅中秋、国庆期间就吸引了上千名游客前来,为村集体经济创收打开了一个口子,实现了网红村的“涅槃重生”。
状元好面传承一种文化
深袅山中承载了元代“月泉吟社”众多文人学者的爱国情怀,承载了吴莱诗礼济世、著书立说的耕读精神。吴莱状元面不仅仅是美食,更蕴含着丰厚的人文底蕴,是吴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逢重要考试,来吴莱山祭拜吴莱公、吃碗状元面、讨个好兆头,已经成了一种习俗。为推进乡村振兴、增加村集体经济和满足游客需求,前吴乡毛家村挖掘吴莱文化,注册“吴莱状元面”商标,对传统毛家手工面进行品质提升,将“吴莱状元面”推向市场。仅国庆期间,吴莱状元面共售出2400余碗,这使旅游不只是简单地看风景,更成为精神上的享受,以及对历史文化的体验和感受。
吴莱书院延续一方文脉
探索鲜活的文化传承方式,让吴莱文脉的延续有更具象的演绎。前吴乡袅溪村尽头的芜莱山,古称深袅江源,是浦江旧十景之一。相传宋濂的老师一代大儒吴莱曾隐居此处专心著书立说,如今成为县内学子瞻仰先贤求学崇师的圣地。今年来,为挖掘和发扬吴莱文化,袅溪村修建改造吴莱庙,建设吴莱书院,提升文化品位,擦亮“文化牌”。仅双节期间就吸引了2000余人前来学习吴莱文化。为让更多青少年了解和感受吴莱文化,助推和提升吴莱文旅研学项目,国庆期间,在吴莱书院举行了“传承吴莱文化、振兴美丽乡村”文化讲学。让孩子们接受传统文化的再教育再熏陶,提高了青少年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
一个个优质项目在前吴落地生根,一处处闲置资源在前吴焕发生机……农文旅的深度融合,带动越来越多的前吴人共同经营美丽资源,共享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实现美丽经济转化赋能乡村振兴。
信息来源:今日浦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