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日前,县委宣传部“百城千县万村”调研小组到我县浦南街道石埠头村、黄宅镇横山村、大畈乡上河村、虞宅乡新光村等4个“万村”调研点,详细了解特色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等情况。本报特推出“百城千县万村”专版,自9月3日刊出虞宅乡新光村专版之后,今日继续刊出大畈乡上河村的相关内容,集中展现我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巨大成就和生动实践。
青山座座、绿水依依、道路宽阔、屋舍俨然,走进浦江乡村,处处风光无限。
“我自己都没想到,我们村这么有名、会这么红。”说起上河,该村党支部书记陈隆恩不无感慨地对记者说,他有两个没想到。2018年9月,我省实施的“千万工程”以扎实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成就,获得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上河村的代表见证了这一高光时刻。2019年8月,一位安徽游客驱车300公里来到七彩鱼鳞坝和他面对面讨论抖音视频里鱼鳞坝的拍摄角度。
上河被称赞为“这里的山水比我家乡的更美!非常开心能看到你们在浦江县上河村的生态文明建设,这为人民带来了幸福,也保护了地球母亲”的地方,再成为热门旅游打卡地。
“千万工程”造就了千百个美丽乡村,上河村是其中的样本之一。2018年,上河村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充分利用省财政专项激励资金——“两山”基金,在美丽乡村的基础上,投资多项建设项目工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发展民宿,乡村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上河村泛光照明工程、上河道路配套设施建设工程、上河村内设施配套古街修复工程、上河村文化礼堂(诗塾)建设工程、上河村戏台改造提升工程、上河古民居异地迁建保护工程……一个个项目工程的完成,让上河村一步步地改变,实现了从美丽乡村到美丽经济发展的大飞跃。
从一个污染遍地的水晶加工村,到如今这样白墙黛瓦、诗意流淌的国家3A级旅游景区;从一个浦江有名的“上访村”到现在的美丽宜居示范村;从一个人心涣散的脏乱差村到现在的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移居城里的上河人不断回归,因为上河更宜业宜居。
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上河成为网红是有原因,有基础的,外界只看到“七彩鱼鳞坝”的美,而美丽背后是上河连续多年的投入、付出。
“四手联弹”奏新篇
美丽经济风生水起,上河的“气质”也焕然一新。行走在那原始的石阶上,给人有一种探寻的神秘之感。从山脚的彩望亭,沿凌云栈道登上村东面的黄堂演山,登高望远,上河村美丽的风景尽收眼底。青山叠翠,小桥流水,一排排粉墙黛瓦的江南风格民宿挂着鲜艳的红灯笼。
曾经的上河却是另一番景象。5年前,这个290户,940人口的小山村,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村落,旅游经济收入为零。村子里几乎家家户户都经营水晶加工作坊,污染严重,整个河道都是白色的污染水。钱赚到了,但是生活质量却在下降。
改变来自2014年。上河从浦江著名的“上访村”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转变的关键在于狠抓乡村治理。通过“党建引领”“党建示范”“党建服务”等,以村级党组织为抓手,狠抓村内民风、村风和社会风气,凝聚人心,打造基层社会治理典范。由大畈乡党委政府牵头,成立上河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依托公司制定旅游市场执法、投诉受理工作的有效协调机制,从制度上给上河旅游发展上“保险”;设立了“红色党建”小店,打造“党员经营示范门店”;设党员志愿岗等。每天有党员负责景区内卫生巡查,7、8月份旅游旺季每晚有党员义务执勤。好民风带来新气象,新气象带来新活力。
上河在发展旅游时,善于挖掘现有的文化资源。2016年三个小孩大搜救,让上河村知名江浙。依托2.16搜救展示馆开设独具特色的亲子游、研学游线路,打造研学基地。该亲子游一经推出,一个多月时间便吸引4000多名游客参与其中。2017年全国首个诗人小镇落户上河,上河抓住时机,以诗歌创作为主体,以诗歌研学为核心,通过深挖村内的名人轶事、遗产博物及民风民俗等,打造“中国诗人小镇”旅游金名片,形成文旅融合发展合力。以“诗”为媒,打造中国诗人之家、七进大方伯、乡戏广场等集古建、乡土人情与诗意一体的旅游景观;围绕“创意”,打造出“双月奇观”、七彩广安桥、多彩“鱼鳞”坝等一批集聚“新、奇、特”一体的差异化旅游景观。
近几年,上河立足传统产业,通过打造“红色党建”小店销售平台、开辟特色小吃街、举办长桌宴等方式带动农产品的销售。以传统美食米粉面为例,目前全村共有50余户人家生产索粉面,一年大致销售米粉面20000箱左右,每箱按100元计算,销售额达20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过千元。
各地游客来到上河村,都会买些索粉面回去,因此每次都会将索粉面一抢而空。更多的游客纷纷留下电话,让村民将索粉面邮寄到家。同时上河还注重民宿经济的发展。通过对其现有民宿提质改造,对村中古宅统一修缮、开发;统一管理进一步提升民宿品质,推出一批精品民宿,满足高端人群需要。
对纷杂的信息流,精准投放成关键。上河通过“三锁定”来提高自身营销成果。锁定活动时机。每年4~10月是旅游人气最旺的月份,上河就举办特色活动。锁定精准对象。上河以义乌、杭州、上海等2.5小时高速交通圈范围内重点城市中的自驾游或者短途游为重点,进行全方位精准宣传推广。锁定传播热点,搭乘抖音、快手、微信等当下炙手可热的新媒体平台,上河村民宣传上河的方式越来越“潮”。
不只是上河村,如今在浦江,多地都在上演着“绿水青山”变现“金山银山”的美丽故事。郁郁青山、潺潺绿水、繁花胜景,沉淀在浦江的这些现代社会最为稀缺的元素,如今已然成了现代人“明码标价”的“金山银山”。
家门口吃上“生态饭”
8月浦江,绿树葱郁,流水轻吟,处处明明秀秀。
行进在候中线上河段,宁静的村庄、苍翠的树林,一片绿色生态之美。大畈乡宣传委员黄杰指着村口的停车场说,这里的200多个车位天天停满不算,周边村里也停满外来车辆。到了晚上,灯光璀璨,河边、村里、路边全是游客。
成千上万游客的到来让上河的民宿、农家乐、美食摊点生意变得异常火爆,农家乐几乎天天爆满。
“山清水秀夜景美,大家都喜欢来这里嬉水、观景、住宿、吃饭,生意也更好了。”河畔人家是上河开得最早的农家乐,声名在外,现在多的时候一天达到70多桌,最好的时候,一天100桌,一天的营业额在10000元以上。从中午11点到晚上8∶30,来吃饭的客人一批接着一批。河畔人家业主陈玉环说,来农家乐用餐的游客中,大多数从网上或者朋友圈中得知后,带着一家人过来游玩,顺便在村里的农家乐里吃农家餐的。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互联网思维已经深入到村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2019年9月入驻上河村的上河食府,今年5月在“网红坝”附近开了一家分店。上河食府业主金华人方玉宝说,经历疫情洗礼和这段时间考察,他更看好上河发展。他认为,上河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良好的旅游环境和互联网思维,这些都是最吸引上海游客的地方,按现在形势看,今年上河旅游要旺到十月中旬。
“我自己都没想到,我们村影响力有这么大,今年的民宿生意这么火,居然还来了十多个外国游客。”月半弯民宿业主陈加祥说,以往上河是藏在深山无人识,现在绿水青山有了“价”,他喜欢玩抖音,他在抖音推介上河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生意也跟着来了。2019年假期,收入十余万元,今年的形势要好过去年。
65岁的陈金钗坐在自家门口包灰汤粽,生意好的时候一天有200多元的收入。卖羊肉串的陈升平,周六周日能卖羊肉300多串。
……
“村里现有民宿26家,农家乐7家,小卖部9家,经营摊点40余个,最近又有两个旅游工程在做……”说起上河旅游陈隆恩自豪感油然而生。他说,村里旅游起步虽晚,但发展迅猛。短短三四年时间,上河村旅游收入实现了由2016年的218万元到2019年的1000万元以上的飞跃。更让人欣喜的是,440位常住村民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在外经商的上河人,如今纷纷回村开高端民宿、农家乐。
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
当一些小山村还固守着青山绿水过小日子时,上河人已先行一步,熟悉地用上了互联网做生意。
“你好美团订单确认,客人朱x,定2020年8月15日入住。豪华标准间一晚,手机号177xxxx6xx2,订单已完成支付……”
8月14日中午时分,骄阳似火,走进浦江县大畈乡上河村银杏客栈,业主陈剑正熟练地运用手机接单。看到我们进来,陈剑说,客满,周六、周日已无床位。
7月以来,上河村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旅游旺季,成千上万的游客都来观赏传说中的“双月奇观”“多彩鱼鳞阶梯瀑布”。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上河村成了乡村旅游中的“爆款”和新增长点。天气越热,生意越火爆。每天下午3点到晚上10点,村里村外更是车水马龙,人流如织。每逢周六周日,村里26家民宿280张床位全是满房状态。除了浦江本地及周边县市居民外,还有来自上海、江西、安徽等地的游客慕名前来游玩。
游客们或嬉水游泳在碧绿的壶源江上,或信步登高于凌云栈道,或悠闲漫步在诗情画意的背街小巷,或品尝着富有农家特色的美味小吃……
据统计,从7月24日开始,上河村平均每天游客量8000余人。高峰时,游客近2万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这个原先较为闭塞的山村,“两山”理论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信息来源:今日浦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