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330726ZF050000/2019-07975 | 文件编号: | 发布机构: | 科技局 | |
生成日期: | 2019-02-01 | 主题分类: | 综合政务 | 组配分类: | 发展规划 |
公开形式: | 网站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2018年主要工作
今年,我县的科技创新工作注重在增加科技投入、营造创新氛围、提升创新活力、规范科技管理等方面下功夫,全面完成市“十倍增、两提高”的各项考核目标任务。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科技创新活力明显增强
2018年全县科技技扶助,金额达到2216.59万元,比2016年度的1377.76万元增长了60%,科技扶持政策力度明显加大,特别是对企业的研发投入补助从原来的5%提高到了10%,补助上限从50万元提高到了100万元,补助范围从高新技术企业扩展到所有市场创新主体,有力地激发了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
(一)创新主体培育稳步增长。全年培育市级高新技术企业12家;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4家(其中新增高新技术企业9家,重新认定5家,净增7家),申报数和净增数均创历史新高, 截至目前,全县现有高新技术企业已突破百家大关,达到102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1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10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1家,认定市级专利示范企业4家,认定省级专利示范企业1家。培育省科技型中小企业40家。
(二)创新券发放使用持续增长。贯彻落实普惠制科技扶持政策,创新券自2015年实施以来,从当年发行量88.05万元,使用量27.46万元。截至目前,我县的创新券累计发放总量为576余万元,创新券使用量为287余万元,有效提升了全社会的创新氛围。
(三)企业创新活力明显增强。作为衡量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我县的专利各项指标均居全市前列,尤其是专利授权和发明专利授权数量这两项指标同比增幅均位居全市首位。具体为,截至10月底,我县专利授权数量为1636件,与2017年同期的570件同比增长187.02%,增幅居全市第1位;其中发明专利授权数量为129件,与2017年同期的66件同比增长95.45%,增幅居全市第1位。今年1至10月份,我县专利申请数量已完成3068件,与2017年同期的2499件同比增长22.77%,增幅居全市第7位;其中发明申请数量为891件,与2017年同期的396件同比增长125%,增幅居全市的第5位。
二、创新平台建设稳定推进,科技合作不断深化
围绕传统产业抓科技服务促提升、高科技新兴产业建平台重培育的工作思路,把科技平台搭建作为科技创新工作的主抓手。
一是浦江科技创业园。截至目前,已入驻企业28家,产业化落地企业8家,其中省千项目2个,硕士研究生项目4个,在孵企业涉及行业有先进设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航空航天、文化创意、互联网、教育培训、物联网等。企业申请专利数已达16件,共计注册资本达到4.6亿元。博开机电租用厂房1800㎡,其低温真空泵项目已加入中国半导体装备联盟,产品已成功试装中科信设备,市场前景诱人,预计今年产值2000万,实现税收130万。以国家863首席科学家石玉林博士领衔的思欣通科技有限公司,租用厂房1200㎡,预计年产值1200万,上缴税收100余万元。预计到年底科创园入驻科技型企业可达到30家以上,产值预计4000—5000万,税收400万。县科创园今年成功创建省级科技孵化器。
二是浙江省浦江水晶产业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围绕平台建设的目标任务,工作取得如下进展:
1.产品设计中心:建成了王元成大师工作室、张福民大师工作室、同源文化崔超工作室,景德镇陶瓷学院在园区设立了学生实习基地开展长期的合作。
2.技术研发中心:依托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合作成立了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浦江县微电子与智能制造研究院。重点开展智能制造领域研发,目前研究院已与环通机械等8家生产水晶机械的公司合作,研制出了十几款针对研磨和水晶后期加工处理的智能装备,提升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3.产品检测中心:修订《香水瓶》《烫钻》两个团体标准,对接帮助企业新产品开发检测服务19批次,开展水晶企业检验检测服务64批次,主导制定的《水晶自动研磨机》《工艺水晶术语和分类》2个轻工部行业标准升级国家标准已报批。
4.人才培训中心:今年以来水晶产业培训技能人才700人次,同时西部园区标准化车间的实训场地已经开始筹建,设备正在政府采购程序中,建成后所有园区新进的员工,均进先进标准化车间进行培训,为企业员工的规范化、安全化生产打好基础。
5.科技服务中心:到目前为止,已培育水晶类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金华市高新技术企业8家;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5家;金华市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4家。2018年截至6月底水晶类授权发明专利21件。针对水晶企业行业发展的共性难题,组织立项了12个水晶类的浙江省新产品试制计划和浦江县科技计划项目,其中由东华大学虞鑫海教授领衔的水晶废渣资源化利用等9项新新产品和课题通过专家验收。
三是浦江县家纺设计研发中心。为补齐绗缝行业设计能力弱,新材料研发的产业短板,县政府安排200万元资金与武汉纺织大学筹建县家纺设计研发中心,我局牵头组织实施,由省绗缝协会作为承办单位,地址在浦江县科创园一楼。6月份省绗缝协会已与武汉纺织大学签订合作共建协议,7月份,武汉纺织大学高波主任带领老师、研究生、本科生15人入驻家纺设计研发中心,进入试运行阶段.截至11月底已有200多件花稿为企业所用,并为8家提供设计样品,设计的图纸花稿很受我县绗缝企业的欢迎。该中心将于12月18日正式授牌运行。
四是浦江县半导体装备产业园。浦江半导体装备产业园由万家水晶产业园改造而成,占地35亩,建筑面积26000㎡,浦阳街道已投资2000万元,完成基础设施配套,目前已签约落地企业3家,分别为好芯多科技有限公司、加泰科技有限公司、亿程科技有限公司。为了给我县半导体装备产业提供技术支撑。目前已和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签订校县共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浦江微电子与智能制造研究院的合作协议,9月份已注册成立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浦江微电子与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杭电正式入驻人员已确定。仪器设备购置已经启动,办公场所已完成装修,已经与我县浙江博开机电科技有限公司等7 家企业开展技术合作难题攻关。
五是杭州科创中心。杭州科创中心列入“三个十”化解难题。自从九月份接手杭州科创中心筹建工作以来,县科技局多次到实地与余杭区相关部门、杭州恒生百川科技有限公司对接洽谈浦江(杭州)科创中心建设相关事宜。与浙江省建科建筑设计院等几家计单位就初步设计方案进行了讨论,园区运行管理方案正在与有关公司接触商谈。基础设施装修工作由县建设集团承担,资金已列入县2019年政府投资项目。同时吸收兄弟县市“科技飞地”管理的成功经验,尽快理顺管理体制,制订运行管理方案,充分发挥杭州科创中心的人才聚集,高科技产业孵化基地的功能。
六是金义科创廊道建设。县成立了以县长为领导小组组长,分管县长为办公室主任的实体化办公机构,挂靠县科技局实体办公,各项工作有序推进。规划编制已完成初稿,实体落地项目已落实3次对接,全县共计落实11项项目,涉及实体经济、生活保障、科创平台等方面。浦江段科创廊道项目总投资73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15.11亿元,完成9个项目。
三、坚持产学研结合,科技项目实施顺利推进
(一)高质量实施县级科技项目。按照县级科技项目面向经济发展、民生需求、重点工作的立项原则,坚持项目立项、管理、验收、资金补助等环节阳光操作,环环紧扣,有效改变了过去县级项目管理不规范,资金补助效率低的局面。2018年已组织申报省级新产品试制计划项目54项,实施县级科技计划项目立项80项(其中工业12项,农业27项,卫生和社发类41项),共计发放项目补助资金273.32万元。
(二)省级科技项目有序推进。省补助资金330万元、解决浦阳江流域农村水环境污染的省科技惠民计划项目“浦阳江流域农村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第二阶段工作开展有序,黄宅镇浦阳江流域范围内农村生活污水的截污纳管、人工湿地建设、池塘清淤以及曹街等5个村的污水处理终端和4个池塘小微水体处理示范基本完成建设,目前正在进行项目查漏补缺,准备迎接省科技厅组织验收;省级补助资金200万元的浙江省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浦江县农业地理信息应用示范工程”项目由农业局组织实施已基本完成项目建设,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应用展示指挥中心、应用示范点等都已融入到县农业信息系统中。目前正在申请省科技厅组织验收。
(三)科技特派员工作取得实质成效。一是结合我县“削薄”工作,组织省市县三级科技特派员到檀溪镇经济薄弱村走访、座谈、开展帮扶活动,现场进行技术咨询,为三个村削薄给予3个项目支持。二是充分发挥省市科技特派员团队作用。省农科院派出的山地蔬菜科技特派员团队,5年建立了育苗、种植、配送3个核心示范基地,引进了8类150余个瓜菜新品种,蔬菜安全生产单项技术30余项;推广蔬菜新品种20余个,集成全产业链质量控制技术推广。累计为农民增收5000万元。同时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推广轮作、嫁接等高效种植生产技术。三是茶叶企业技术指导和培训。针对全县重点茶叶专业合作社,对茶场开展针对性技术指导,引进茶叶新品种2只。同时加大培训,分别在今年3月和9月份共举办2期培训班,共培训茶叶技术员和茶农110多人。专门组织3人到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参加了为期1星期的“茶叶绿色生产与提质增效技术研修班”。市级派驻特派员6名,共计项目资金24万,实施了6个科技合作项目。
四、拓展创新资源要素供给,创新服务保障更加有力
(一)与省知识产权服务与研究中心合作建立浙江省知识产权研究与服务中心浦江站,搭建了浦江县知识产权快速维权服务平台,为浦江企业提供专业化的专利维权服务活动。浙江省知识产权研究与服务中心浦江工作站成立一年以来,已为浦江企业培训200余人次,参与专利纠纷调解6次。
(二)依托科技大市场,加快科技中介队伍建设。截至目前,全县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达到6家,并进一步规范了科技中介的服务规则与收费标准,有效促进了科技中介市场的良性发展。并以建设网上技术市场为突破口,加快了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紧紧围绕需求库、成果源、合作网和基础设施建设,扎扎实实做好各类项目信息的征集工作。围绕我县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领域需求,多次组织企业开展军民融合、人工智能、招院引所、智本与资本对接等对接洽谈,参加对接企业代表30余名,会上签约项目5项,协议金额1940万元。圆满完成第17届工科会各项任务:我县向企业共征集技术难题15项、征集科技合作协议签约7项(其中招院引所项目2项、产学研合作项目2项)、外出对接报名企业一家(梅花锁业)参加三个场次的对接。
2019年的工作思路和举措
2019年科技工作将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打赢实体经济翻身仗“12365”的总目标,以开展最优科技服务年活动为载体,营造更优科技创新创业环境为目标,积极培育科技创新主体,全力提升创新服务平台的能力,加强“产学研”合作的有效对接,努力为浦江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突破:
一、着力于培育科技型市场主体,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科技型市场主体的数量和质量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尤其是在当今经济下行态势下,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实现产品的高附加值尤显必要。由于我县三大传统产业科技含量低,高新技术产业底子薄,科技型主体培育任务重。今年确保完成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申报12家,力争15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12家;培育省科技型中小企业40家;争创省级企业研究院1家,省级企业研发中心1家,市级研发中心10家以上,省专利示范企业1家,创建省级星创天地1家。同时努力创造条件,争取申报省级农业企业重点研究院。二是激发企业创新活力,2019年全县力争发明专利申请量及授权量分别达到1000件和160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8.33件。三是R&D(企业研发投入)同比去年增长20%。
二是着力于规范提升创新平台服务能力,全面提升科技公共服务水平。
2019年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工作着重做好规范与提升两篇文章:一是做好规范文章。今年我县围绕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发展,成功引进武汉纺织大学美术设计学院,组建了家纺设计研发中心,引进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组建了微电子与智能制造研究院,分别与8月与10月份注册完成。从今年几个月试运行来看,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家纺设计研发中心至11月底已经设计花稿200多件,为8家企业提供了设计服务,微电子与智能制造研究院已经为企业开展技术难题攻关及合作8项。明年要在今年试运行的基础上着重做好规范,要完善好中心(研究院)目标考核制度,明确责任分工,联系企业制度,确保责任到人,目标明确、运转高效。二是做好提升文章。现有科创园在今年成功创建省级科技孵化器的基础上,要努力提升科创园的培育孵化功能,要在2019年依托六和桥的资源优势,积极对接滨江产业溢出,引进科技型创业团队或企业15家以上,同时要加强科创园内部管理,严格实行目标考核,对达不到入园申请目标的企业,实行考核淘汰制。要把杭州科创中心建设成为浦江企业集聚人才的平台,对接杭州高新区的科技型企业孵化基地,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加紧建立运行管理机制,确保2019年6月底建成投入运行。
三、着力于科技对接更具针对性,推进“产学研”合作更加高效
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二条腿走路,实实在在为浦江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促成科技成果在浦江产业化落地。一是建立工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围绕我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引入的需要,全面开展调研梳理,从技术难题攻关合作,科技成果产业化落地,先进设备改造提升等方面开展深入排摸。同时分门别类与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对接,建立对应的工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取得技术合作成果10项以上。二是分行业开展技术合作对接,2019年计划在分行业技术需求调研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择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对接,全年争取技术交易额达1.5亿元,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达51项以上。同时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组织农业主导产业及农业科技型企业技术难题攻关,开展技术成果合作。
四、着力于提升创新要素供给水平,营造更优创新环境
一是修订完善科技扶持政策,按照“12365”的实体经济翻身仗总体要求,加大科技扶持政策力度,着重在企业研发投入,院校对接合作,企业研发机构补助,科技人才引进等方面出台更优惠高效的政策。二是搭建科技金融通道,利用县设立的担保基金,有针对性地为科技型市场主体解决融资难问题。三是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在继续加强县级科技项目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上,着力工业领域向上争取项目力度。加强工业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对接,实实在在补齐技术短板,争取博开机电与杭电合作立项解决低温真空泵后续智能检测设施配套问题。一正文具与浙江工业大学合作解决绿色橡皮生产问题等等。同时加大对解决传统主导产业公共技术难题的列项支持力度,助力传统主导产业向高质量增长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