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公开 >信息公开目录 >乡镇街道信息公开 >前吴乡 >应急管理
索引号: 330726JD040000/2018-03990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 前吴乡
生成日期: 2018-04-30 00:00:00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组配分类: 应急管理
公开形式: 网站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前吴乡地柴弄水库应急预案
发布日期:2018-04-30 00:00 浏览次数: 来源:前吴乡

1.       总则

1.1      目的

为了在水库发生超标准洪水,大坝出现严重渗漏、滑坡等重大工程险情时,能及时有效地开展工程抢险、通信预警、人员转移等工作,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最大程度地减轻灾害损失,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并结合地柴弄水库实际,制定本应急预案。

1.2      编制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浙江省防汛防台抗旱条例》、《浙江省水利工程安全管理条例》、《浙江省防汛防台抗旱应急预案》、《水库大坝安全管理应急预案编制导则(试行)》、《水库防汛抢险应急预案编制大纲》、《浙江省小型水库运行管理规程(试行)》等规定,制定本预案。

1.3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前吴乡地柴弄水库安全应急处理。

1.4      工作原则

安全应急预案编制应体现如下原则:

1)贯彻“以人为本”原则,体现风险管理理念,尽可能避免或减少损失,特别是生命损失,保障公共安全。

2)强调“预防为主”原则,深入分析可能发生的突发性安全事件,事先制定减少和应对突发事件发生的对策。

3)突出“可操作性”原则,预案设定的各项内容应体现判别明确、程序科学、职责分明、措施可行等要求。

4)力求“协调一致”原则,预案应和其它相关预案相协调。

5)实行“动态管理”原则,预案应根据实际情况变化适时修订,不断补充完善。

1.5      突发事件分类

本预案所说安全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可能危及地柴弄水库安全并造成重大生命、经济损失和严重社会环境危害,影响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一般包括:

1)自然灾害类。如洪水、地震、地质灾害等。

2)事故灾难类。如因大坝质量问题而导致的滑坡、裂缝、渗流破坏等而导致的溃坝或险情;工程运行调度或管理不当等导致的溃坝或险情。

3)社会安全事件类。如战争或恐怖袭击、人为破坏等。

4)其他突发事件。

2.       应急组织及职责

2.1      应急组织构成

前吴乡地柴弄水库防汛应急组织由前吴乡人民政府和地柴弄水库管委会成员共同组成,分为应急指挥组、监测预警组、人员转移组、抢险救援组、后勤保障组和应急抢险小分队。

1)应急指挥组

应急指挥组成员见表2.1

职责:贯彻执行上级的要求和指示,研究、部署地柴弄水库应急工作。负责抢险队伍组建。根据预警汛情,调用抢险队伍及物资支援,发布命令,做好地柴弄水库应急管理工作。

2.1应急指挥组

职务

姓名

联系方式

备注

指挥

吴红青

13857915758

乡长

副指挥

吴伟钢

13735791119

常务副乡长

副指挥

张君华

13665859791

人武部部长

副指挥

张云照

13857913210

副乡长

成员

于志敏

13967950713

党政办主任

成员

郑伟平

13600699455

国土所所长

成员

楼昱良

18266912730

团委书记

成员

赵 翔

15727924868

经济发展办副主任

成员

陈筱煜

15257902926

水利站常务副站长

成员

毛金枝

13868918639

文化站站长

成员

茹王坚

18757829081

团委副书记

2)监测预警组

监测预警组成员见表2.2.

职责:负责水文水情信息和气象信息的测报、收集、统计及分析工作,及时为上级领导提供各类水文水情数据。

2.2 监测预警组

职务

姓名

联系方式

备注

组长

张云照

13857913210

副乡长

成员

陈筱煜

15257902926

水利站副站长

成员

张肖磊

18405816406

水利员

成员

赵秀川

13819920257

环保所所长

3)人员转移组

人员转移组成员见表2.3

职责:组织村民按预案转移:发生一类险情时,组织村民转移;发生二类险情时,组织村民做好转移准备;将转移情况向分管领导汇报。

 

 

 

2.3 人员转移组

职务

姓名

联系方式

备注

组长

金贤栋

15888953530

组织委员

成员

毛金枝

13868918639

文化站站长

成员

张宏星

15068037575

 

成员

郑伟平

13600699455

国土所所长

4)抢险救援组

抢险救援组成员见表2.4

职责:根据险情、灾情,组织抢险救援、防汛物资运送工作。发生一类险情时,组织抢险队伍赶赴现场抢险;发生二类险情时,组织抢险队伍处于待命状态。

2.4 抢险救援组

职务

姓名

联系方式

备注

组长

吴伟钢

13735791119

 

成员

于志敏

13967950713

 

成员

赵 翔

15727924868

 

成员

石文昭

15727970539

 

5)地柴弄水库应急抢险小分队

地柴弄水库应急抢险小分队成员见表2.5

职责:负责地柴弄水库抢险救援、人员转移相关工作,并配合乡镇统一行动。

2.5地柴弄水库应急抢险小分队

姓名

职务

联系方式

备注

童明尧

队长

18767918889

 

赵君

队员

13967951861

 

2.2      应急工作组职责

1)尽速到达事故现场,了解和掌握事故情况,控制局面,阻止事态发展,并研究事故处理的具体策略。

2)在第一时间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情况。

3)组织力量并全程指挥其他各职能人员投入工作。

4)认真执行上级主管行政部门和政府部门的有关指示。

5)负责事故的调查、分析和处理,查找原因和落实责任。

2.3      预警信息发布网络流程图

3.       险情确定

1)一类险情的确定:

①水位接近校核洪水位时,洪水可能漫坝;

②迎水坡或背水坡大面积滑坡;

③坝体形成漏水通道,且有增大趋势;

④溢洪道边坡失稳,溢洪道阻塞,无法正常泄洪,情况危急,有可能危及大坝安全时。

2)二类险情的确定:

①迎水坡出现跌窝、塌坑;

②局部纵向裂缝;

③渗漏散浸,暂不会对大坝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4.       抢险措施

1)渗水抢险措施

当地柴弄水库持续高水位运行时,若坝体浸润线抬高,背水坡出溢点抬高,出现大面积的渗水,将威胁大坝的安全时,首先迅速降低水位(降低速度每昼夜不超过1米),同时应采取临水截渗和背水坡反滤导渗的措施进行抢险。

2)管涌抢险措施

迅速降低水位(每昼夜不超过1米)减少渗透压力,同时采取滤料导渗措施。

当背水坡脚附近发生的管涌处数较多、面积较大,并连成片,渗水涌沙比较严重时,采用土工布或砂石反滤压盖方法。反滤压盖范围应超过渗水范围周边1米。

3)漏洞抢险措施

当背水坡出现漏洞时,首先要准确查到进水口;其次是当漏洞进水口基本确定后,按“前堵后排,堵排并举,抢早抢小,一气呵成”的原则进行抢险。

4)滑波抢险措施

滑坡造成的原因是滑动力大于抗阻力。抢护的原则是设法减小滑动力与增加抗阻力。做法:上部削坡减载,下部固脚压重。

1)迎水坡抢险措施:当出现迎水坡滑波的情况,应立即采取如下抢险措施:护脚固基,在滑动体坡脚部位抛块石或沙袋压重固脚,在滑动体上部削坡减载。

2)背水坡滑坡抢险措施:当发现大坝背水坡有滑坡征兆时,首先应采取上部削坡减载,下部堆砌块石或砂袋固脚,如滑坡已经形成,抢险时应在滑坡体下部先砌块石或砂袋固脚步,再做滤水后戗。堆砌块石时,应分段清除松土和稀泥,及时堆砌,不得沿坡脚全面开挖后再堆砌块石。

5)超标准洪水应急抢险措施

遭遇超标准洪水时,采用以下措施进行应急抢险:

1)设法加大泄洪流量。根据洪水预报,首先提前开启全部泄洪设施加大泄洪流量。如仍不能控制水位的上涨,可在大坝两侧选择山凹临时破口泄洪。

2)加强抢险。对大坝、泄洪建筑物等出现的各类险情要及早发现,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及时抢护,特别是临时加高、加固土石坝顶防浪墙,以防洪水漫坝顶,确保坝体安全。

5.       抢险物资储备

应保证储备有编织袋,锄头、铁锹、畚箕等抢险物资。前期的山洪灾害防治项目,进行了防汛物资的补充,物资储备见下表。

 

 

 

5.1防汛物资储备表

物资分类

种类

单位

数量

备注

防护用品

雨衣

套(件)

100

 

雨鞋

100

 

便携式工作灯

1

 

手电筒

80

 

安全帽

100

 

预警设施

手提喇叭

1

 

救护用具

救生衣

100

 

救生圈

30

 

抛绳(普通)

2

 

应急抢险物资

物料

编织袋

3000

 

防洪雨布

4*50

10

 

工具

铁锹

72

 

设备

皮划艇

1

 

6.       工作保障

1)管理单位各岗位、各组织必须把防汛应急工作纳入岗位工作职责范围,根据本预案落实工作人员,保证及时进岗到位。

2)防汛应急实行统一指挥、分组负责的工作体制,各防汛应急工作小组负责人应切实履行工作职责,合理调配人员,保证防汛应急工作的完成。

3)各防汛应急工作小组应掌握汛情和工情,保障有关设施正常运行。认真做好防汛准备工作,保证工作人员及时到岗到位,保证通讯、设备、抢险和各种防汛通讯系统、信息采集系统的正常运行。

4)管理单位应当抓好应急队伍建设,组织人员进行应急处理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及应急处理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