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旅游浦江 >特色服务
浦江的五朵金花
发布日期:2011-10-14 13:55 浏览次数:
五朵金花香天下
   花边、草编、竹编、麦秆贴与绒绣,是浦江民间流传的五种手工工艺,是浦江经济的“五朵金花”。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浦江人将书画艺术和现代美学加以融会贯通,把这五种民间传统工艺改造成集工艺和实用于一体的、具有浓郁乡情的特色工艺,远销世界各地,成为浦江出口创汇的支柱产业之一。
  ●最鲜红的花——花边
花边,在“五朵金花”中开得最鲜艳、最动人。
   花边,脱胎于民间传统的十字挑花工艺。这朵具有浓厚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的古老之花开了千百年,至今依然鲜艳欲滴,依然在传承它的基因,依然在演绎一个美丽的传说:一个天生丽质的浦江巧姑娘在挑花架上银针飞舞,依循布料的经纬,上下交叉十字形挑绣,绣出会游的鱼、会飞的鸟、会飘香的花……明末刺绣高手倪仁吉,清代挑花能人、时称“女师”的张氏,现代钩针新秀汪素竹都是巧姑娘的传人,她们的作品或山水人物、或花鸟走兽,无不栩栩如生,精致美观。她们的精品有的收藏于故宫博物院,有的流传日本,有的到国外展出,名声远扬。
   一九七九年十月,浦江花边厂应运而生。美术工作者纷纷加盟,与科技人员一起在十字挑花的基础上,结合抽丝、布贴、雕花、绗缝等多种工艺技法,融合现代画派浪漫夸张的手法和大胆明快的色调,设计出新的产品,把浦江花边艺术推到一个新境界。
  ●最有韵味的花——草编工艺品
   草编在我国起源很早。浙江河姆渡原始社会遗址就发现有距今七千年的苇编席子。浦江乡村麦秆资源丰富,相传在明代已发展成特然工艺。
    “揖让月在手,动摇风满怀”,吟罢南唐李煜《咏扇》诗句,手摇精巧美观的浦江麦秆扇,清风徐来,清香爽人,那是一种多么优雅的情趣。
   浦江草编是以麦秆编织而成的传统工艺品。别小看这不起眼的普通麦秆,正是它经过挑选、整形、漂染、被加工编织成一件件玲珑精致的工艺品。有造型拙朴、憨态可掬的动物玩具,有编扎简练,形态各异的盒、盘、袋、垫、篮等日常用品……这些产品不仅具有自然美,而且有不生虫、不发霉等优点,行销中外。
  ●最古老的花——竹编
竹编,是浦江“五朵金花”中最古老的一朵花。
   在远古的时候,人们为了生活需要,用竹编制一些日常用品,工艺相当简单。随着浦江灯彩在宋代的兴起,能工巧匠绞尽脑汁编制各种各样的龙灯和花灯,于是浦江竹编手艺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到明清两代,竹编工艺不断发展,编制题材更加广泛,制作工艺也日臻完善。
   浦江山多竹多,工匠们精心选择适合编织的竹,根据各种技法,编出的图案变化多端,色彩斑斓。建国后,浦江工艺厂对草编、竹编工艺进行发掘和创作,并与剪纸、竹木雕刻、竹片拼贴、描金、漆泥雕等工艺巧妙结合,生产出篮、盒、瓶、碟、屏风、窗帘、竹席、盒担等仿古竹编,以及现代壁挂、竹花、玩具等新产品,计有花色品种几百种,先后有五十件竹编工艺品分别在国内及美国、英国、德国、塞浦路斯等地展出。
  ●最美丽动人的花——麦秆贴画   
   浦江麦秆贴画朴实的艺术质感,如一坛千年陈酿,甘醇醉人。它那天然光泽所产生的特殊艺术效果,不知迷倒了多少中外人士,因而被国际友人誉为“迷人的艺术”。
   一九七八年,浦江麦秆贴画代表作《春晓》、《旭日东升》参加了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人民画报》为此专题介绍浦江麦秆贴画的风格特色。一九九O年,为祝贺中国举办亚运会,为北京亚运村增色添美,浦江工艺美术装潢公司根据浦江籍、著名画家张书旂的名画制作了大型麦秆贴画《百鸽图》,中央电视台为此作了报道,称赞浦江民间工艺美术名不虚传。
   麦秆贴画又称麦秆花,是在剪纸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工艺。传统的麦秆剪贴是平面剪贴,一般多作麦秆团扇芯的装饰为主,用以替代刺绣。现代已发展为浮雕型、多层式,增强了立体感,使形象更加逼真,色彩更加丰富。在制作上,不仅贴在纸上和绸缎上,也可剪贴于竹编工艺品上,既可观赏,又能实用。
  ●最珍贵的花——绒绣       
新中国诞生后,祖国欣欣向荣,一种穿越时空而来的工艺美术种子,在新时代的甘露滋润下破土而出,开出一朵分外妖娆的花,它就是绒绣。
   绒绣是从传统民间刺绣工艺中演变而来的,用彩色绒线在特制的网眼麻布上绣制而成。它突破了传统刺绣的色韵表现形式,可自行拼色,善于表现油画、国画、彩色摄影艺术的效果,做到色彩丰富、层次清晰、形象生动。
   绒绣先在浦江七里乡落户生根,尔后在浦江遍地开花。浦江绒绣产品大型彩色地毯、沙发套、圣诞袜、靠垫、贺年卡、台面及各种大小艺术壁挂遍销世界各地。
 世界需要美,人类生活需要美,这是浦江“五朵金花”的锦绣前程。让世界更美好,让人类生活更美好,这是浦江人的美好的愿望。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