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旅游浦江 >旅游手册 >快乐游
活着的乡土古村——记虞宅乡新光村的灵岩古庄园(图)
发布日期:2011-10-14 13:00 浏览次数: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几百年来,多少古建筑淹没在历史的风雨中,而灵岩古庄园却奇迹般地存留至今。
    穿行灵岩古庄园,随处可以触摸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细节,每一座门厅到每一道额坊,每一尊石柱到每一块砖头,各种雕刻细腻地装饰着古村落的每每局部,历经数百年的沧桑,给我们不单是怀旧感,更是赏心悦目的审美愉悦感,让人们经受伦理学、民族学、建筑学的沐浴……。
    灵岩古庄园位于我县的西北山区虞宅乡新光村,庄园四面环山,东有浦江绝景之一的朱宅水口、狮象守口、金鱼戏水和栖云洞,南有中华山、元宝山,西有红岩林场和马岭风景区,北有青龙戏茜水,是仙华山至马岭景区的必经之处。该古庄园建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260余年历史,总面积15000余平方米,灵岩古庄园是仙华文化的有机组成,更是浦江在清朝中后期儒家文化的次中心,时称“金华第一村”,现为“市级文物保护示范村”。
    该古庄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当时,浦阳朱氏第十三世孙朱胜(均五公)从浦阳镇豹桥迁至廿五都茜溪五沙畈上宅(朱宅旧屋)。
    清乾隆元年(1736年),第二十三世孙朱可宾(灵岩公)开始在杭州、湖州一带经营木材、靛青染料和茶叶生意,发迹二十余年,富甲一方,号称“朱百万”,曾拥有三十六庄(现仅存横街解放西路31号“文学名家”和桐庐姚村、梓州等庄园)、七十二埠及马岭至芦茨的山林。每个庄园都有上百亩耕田,其中富阳市最多。灵岩公重仁义,重才育英,令人敬仰。据传灵岩公巨资捐献朝廷,乾隆皇封赠其为国学生,其妻金氏诰封为安人。灵岩公又捐资修建浦江学宫、浦阳书院,为激励子孙好学上进,凡考取秀才者奖银四百两和良田二石;临终时遗嘱捐杭坪义庄108亩良田,庄屋五间,园地四分六厘,以每年的租息资助全县乡、会两试。县内受过灵岩公资助或奖学的人才无数。提督学院王杰送来“泽洽胶庠”匾额,金华知府杨志道赠给“惠及儒林”匾额,浦江知县薛鼎铭、金华知府凌广赤、张鼎治赠给“奇英重望”、“维持教育”匾额。受过资助的举人薛砚封写对赠楹“积公累仁留名乡国,继志述事为贤子孙”,赞颂灵岩公为浦江及婺州大地教育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灵岩公发迹后欲建宅定居,寻基至前山畈路上碰到风水先生而帮助定基。乾隆五年(1740年),灵岩公举家迁至应家畈诒榖堂,即廿五都朱宅新屋,时称灵岩大庄园,民间俗称廿五都朱宅新屋,灵岩大庄园以S形茜溪为界,与朱氏宗祠成为阴阳太极图案……。直到1967年,由于“文化大革命”,诒榖堂门牌坊浮雕有一部分被红卫兵损坏;灵岩公、静斋公、万聚公、立兴公等遗像及举人薛砚封所题字画被焚毁,只有昆山公像幸免于难。
    灵岩古庄园原有古屋25幢(今还留16幢),现存130余间房屋约10000平方米,朱氏宗祠气势不凡,廿九间里、润德堂、敦睦堂、昆山书房、痴泉、美鱼楼、桂芳轩、启明居、长庚居、佣房、儒丰居、立考亭等,极富文化气息。这些建筑构思独特,规划气派,匠心独具,是花园、住宅、道路、排水、绿化、硬化、亮化和雕塑艺术的完美结合。庄园的石子路、石板墙脚、石板天井、石窗架、石门架、石门槛、石爽子、石转角、石用具到处都有,四进大厅堂、四码头、六码头、八码头层层攀升,六幢66间厢房井字形排开。尖顶、圆顶、码头顶;方窗、圆窗、六边窗;巷门、台门、门牌坊;三间井、七间头、十三间头、廿九间里等三合院、四合院交相辉映,构成一座高档次、高品位的古民居博物馆。
    高达11米的大厅门牌坊上“南极呈祥”及有关图案为磨砖砖雕,顶端由泥塑烧制的洋葫芦居中,两边分别立有鳄鱼;下端衬以“鹿含仙草、喜鹊登梅、麒麟奔放、八仙过海、天女散花”等浮雕。厅堂牛腿有雄狮滚球、狮子母子、人物牲畜,采取大气的徽派雕刻,墙壁雕梁画柱,艺术砖窗构思巧妙。中厅为“诒榖堂”,有新娘验小脚的60厘米高的石门槛。东西墙原刷有两块统长黑板,并写有“礼义”、“羞耻”四个排笔字。三厅曾立有各级官员赠给的“惠及儒林”、“七叶衍祥”等多块褒奖牌匾。厢房由开创者朱可宾的灵岩故居和读书房、练功房、钱库房、三会房和礼仪房组成。六幢厢房与厅堂共78间房子构成为金盘里,取其面对元宝山,喻意为财源滚滚来之意。
    厅前有一长方大明堂(意为纸),前有砚池(亦称镜池),再前是四间头——长庚居(意为墨)和菜园,当时种有一株大松树(意为笔),再前是读书园,由德道仁池和花坛组成,有诗曰“德道仁池读书园,四宝伴你做文章;学成立德最为先,取仁求义美名扬。”传说无论何人站到明堂,让镜池照一照,就能分清好歹,也敦促读书人成才立德。堂屋清秀整洁,典雅庄重,虽然是富贵人家,但处处显示出富而不奢,贵而知礼的风格,这是庄园主人亦商亦儒的传统体现。
    单幢古屋最大的廿九间里,大台门气派漂亮,砖雕“北极呈祥”熠熠生辉,另有两个小台门各有特色,其中南面设了一个“水门”,以镇住火龙而消灾,东面墙上设有方窗、圆窗、六边窗,妙趣横生;楼下回廊设有多个围门,上装粗犷木雕,楼上也有回廊。三间厅的润德堂居中,门顶“宜俭宜勤”为家训,两个大天井相隔,四周成为住房,六扇全堂门,门窗装有抽板,通风、启亮方便,窗门、窗花做工精细,铜制圆拉手、方拉手小巧玲珑、美观漂亮。
    润德堂边嘉庆年代修建的“痴泉”,是个月亮形的水井,建有十几步石板台阶,可直接走下去挑水,名字虽不太雅观,其意却是永不断流,几百年来,无论什么大旱年代,也从未干涸过,一直默默地为村民提供清澈的泉水。
    “敦睦堂”是一座八间八弄的小四合院,是目前留存最精致的昆山公故居,房子主人是当时建造灵岩大庄园的总管。四周门窗都有木雕,且艺术造诣极深,凤凰如活、静物似花;铜制拉手造型独特、结实耐用;石板天井、青苔斑斑,讲述着远古的故事:“八间八弄双个井,就是不见有水井,原是井字和天井,书香门第出举人。”其后代朱建华、朱小华还获得了博士学位。
    “昆山书房”为三开间小院,东侧伴有“儒林园”,台门留有古老的铁拉手和铁门管,楼下中间墙由鸡蛋清、桐油和石灰混合后粉刷,并划有格子,至今光滑如初,且有立体感。楼上有壁画、门窗有雕刻,蜘蛛、蜻蜓、蝴蝶等昆虫与花草和谐共处,活灵活现;古火炉坐墩、木漏斗、竹篮精致绝伦。
    260年前建的古三层楼巍然屹立,门窗拼雕、石板埂沿完好,鱼池古老、花缸精美。该楼因从前养有红金鱼而称美鱼楼,当时附近村民、小孩都会经常赶来观鱼,后该楼主人生了几个漂亮的姑娘,又称其为“美女楼”。同治元年(1862年),朱学交之妻薛氏,带着女儿回下薛宅娘家休养,路遇贼匪,仇恨涌膛,携刀杀贼,劈死匪首,但自己及女儿也命归黄泉,为此,浙江巡抚左宗棠奏请朝廷礼部赠给“钦旌节孝、凛冽常存”的牌匾。因此该楼还称为“烈女楼”。
    桂芳轩,坐北朝南,正房五间,东西厢房各二间。正房明间五架抬梁式梁架,前檐单步成廊,五柱落地,东西厢房走廊设一级台阶,具安全防范作用。台门门额横书“守拙园田”四字,教育子孙不要傲气凌人,要谦虚做人。天井内曾植有一株大桂花树和两株石榴树,现仅存石榴树。院子内散落着练功石墩、石锁、两头矩,练出了朱绍粟、朱宗考父子两代武秀才,浦江有名拳师杜亦勇曾拜朱宗考为师,传说他们能飞檐走壁,名噪一时。桂芳轩南面院墙上题有嘉庆七年(1802)农历九月十八日由南屏松竹友人所题的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及李白《春日醉起言志》诗两首,书法精湛。桂芳轩门边及整个庄园的路边仍存有六座古代路灯灯龛,又传说内有浦江最豪华、价值几十万元的古花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辉煌。
“种学园”是大房祖先读书散心的地方,由一座两面朝向的五间两层楼和花坛、荷池组成,竹溪先生朱其追为太学生,经史子集无一不览,爱书如命,其后代有20余名秀才、太学生,可说是文风鼎盛。重修金华府学时,朱其追捐金640两,金华郡伯严少峰(知府严荣)先生奖给“义崇黉序”匾额,并曾树过牌坊。
    “明哲园”取“为人处世明哲理”之意,又称百草园。由尖方池亦称盾矛池和花坛组成。内有一口三角形池和一口长方形池相连,据说园内有百余种中草药,可随时采集为民治病,东边建有骏马房,据说当时拥有骏马八匹,威风凛凛。
    “儒丰居”由五间四居头、立考亭、坦途和花坛等组成。其用意是“莘莘学子儒丰居,但求功名立考亭;学海无涯勤是岸,望子成龙坦途上”。据说当时县内外学童都愿来儒丰居“过堂”(求学),得到该村名师指点,都能考中秀才。
   镇东桥,位于村庄向南大约150米,东西走向横跨于茜溪上,该桥为单孔石孔桥,通长26.28米,桥面宽3.35米,拱跨11.30米,矢高5.20米,拱券用条石纵联砌置,东西两端各施踏跺十五级。在桥北侧溪岸上留存古树两株,分别为130年的杭州榆和220年黄连木,枝繁叶茂,见证着古村的兴衰。
    朱氏过春节的年夜饭不同于一般地方的年三十晚饭,而是年三十的早饭,称为“开门福”,谢年越早越好,新成家的人家则更要赶早,所以在每年年三十凌晨一、二点钟就已有鞭炮响起。谢年时,家家户户都去厅堂祭拜。到了正月十二、十三则要接祭胡爷爷(胡则)。村民在正月里的娱乐活动主要是执事、迎龙灯和桥会等。灵岩公收留乌儿山黄姓、楼姓始祖,帮助其成家立业,此后黄、楼立下规矩,让世代子孙在每年正月初二来诒榖堂拜祭灵岩公直至1952年,时间长达二百来年,是少有的人文景观。灵岩古庄园无论从设计、规划、建筑结构还是从人文景观、文化内涵和自然环境等诸方面看都是上乘的,是清代民间建筑的杰作,更是家族儒家文化的杰出典范,非常值得研究和保护。
    “青砖黑瓦码头跳,窗台斗拱石门架”,灵岩古庄园有狮象守口,成为浦江的一处绝景;“茜溪东水疑无路,折西倒流入壶江”,茜溪又把庄园与朱氏宗祠天然地分割为阴阳太极图。这是一种乡土的、自然的、历史的文化。择吉而居,天人地合一,人才辈出,经久不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